close

DSCN5046         

        許多公司都知道,公司除了需訂三到五年的中長期發展目標外,還必須擬定完成這些目標所需的策略,部門的KPI也需與公司的策略連結,而SWOT是許多公司在擬定公司策略時常用的工具。

SWOT是指公司內部營運的Strength(優勢)與Weakness(劣勢),以及外部環境的Opportunity(機會)與Threat(威脅);SW可視為公司內部環境的定位分析,而OT可視為公司對外部環境的產業分析;因此,SWOT的矩陣是運用公司內部的優勢與劣勢與外部的機會與威脅等因子,相互配對形成因應策略,建立公司長期競爭優勢。

但常見的案例是許多公司使用SWOT矩陣表後,發現公司的策略還是訂不出來,問題出在哪裡呢?

一是在列公司的SW時,沒有把公司各價值鏈的功能逐一做檢視。SW既視為公司定位的分析,就必須從組織的價值鏈來分析,也就是需從公司的業務行銷,原料採購,產品研發,生產製造,儲運倉儲,售後服務,以及財務,人資,資訊等各項營運活動逐一做評估。許多公司在SW的分析只直接想自己的強項是什麼,弱項是什麼,然後就用籠統的一句話來表示,常看見的譬如自己的優勢是價格低廉,產品品質優越,售後服務良好等;弱勢是研發能力不佳,資訊系統落後,人員流動率高,沒有標準化等來表示;缺乏進一步的分析說明,譬如品質好是好在哪裡,客戶選購我們產品的原因是什麼;研發慢是技術不佳還是對市場不了解,都表達得不夠精確。

且這些評估大都是部分人員自己一廂情願,憑自己的感覺在評估自己的優劣勢,並沒有把市場的需求,客戶的聲音放進來,也不是與市場主要的競爭者做比較得出的優勢與劣勢。我常開玩笑說,如果把自己公司的SW分析的內容,換成他家公司的名字,若也還適用的話,那表示你分析的並不深入。

二是OT的分析也缺乏廣泛性的評估。OT在整體大環境先要考量P(政治)E(經濟)S(社會/人口)T(技術)等角度的機會與威脅再來是所屬產業的市場規模,以及自己在主要客戶的占有率,最後是包含來自現有競爭者、供應商替代品等的威脅(五力分析),都應要有所著墨。

一般籠統的寫法,機會面看到的不外是全球化的市場,中國/東南亞廣大的機會,威脅面就是客戶降價要求,中國低價的競爭等字眼。但對於所看到的廣大市場的規模到底有多大,客戶主要的選購重點為何,還有哪些潛在客戶,並沒有分析;而所提到的威脅,包含主要競爭對手是誰,其主要的產品與服務重點為何,資料收集不足,這時所做的OT分析就相當籠統,也不實用。

三是外部OT與內部SW的因子配對,因為SW與OT沒有深入去探討,要擬定可行的策略當然就有困難。一般常見的SO就是積極開拓海外場,WO就是加速研發,ST就是降低成本,WT就是員工教育訓練,這些泛泛之論要轉成部門的策略,進而變為部門的KPI,單位主管當然是不知從何著手,一頭霧水了。

一般寫的SWOT矩陣表都是2X2四宮格的呈現,但是若把上述SW與OT逐項分析檢討的話,矩陣表展開可能成8X8,64宮格以上的表格;表格內容若充實的話,應會包含:公司未來的產品項目是什麼,在不同的市場,面對不同的客戶,所要生產的方式,以及將透過何種的銷售通路及服務方式等內容,可供各部門思考不同的策略與作法;各部門從這些不同的策略與作法,自然可以研討部門3到5年的發展方向,有了發展方向與策略作法時,訂定部門年度的KPI就不會太困難了。而這些KPI要去套入BSC(平衡計分卡)的財務,客戶,內部流程與學習成長四大構面,也就非常容易了。

採用SWOT這工具是可以擬定個人或公司的策略,但絕非用個四宮格就可以達成,必須要有市場面產品面競爭面等分析資料,才能面面俱到;而公司要擬定出奇制勝的策略也必須高階主管大家群策群力腦力激盪一段期間才能達成,絕非三五人口頭開會,討論個半天,就能一蹴而成。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SWOT 策略管理 BSC KPI
    全站熱搜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