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生涯規劃 (2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IMG_0933.JPG

工作久了,多換幾家公司,一定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主管。有些可能可以相處愉快,有些可以相敬如賓,有些可能無法忍受。一般的感覺,好像遇到不易相處的主管多過優秀的主管。不知這是否符合了彼得定律所說的,人會被擢升到其所不能勝任的職位。

        最近剛好有朋友,因為與直屬主管不合,就憤而提出辭呈。這種處置方式,其實有待商榷。因為你若覺得直屬主管有不當之處,為何要懲罰自己?如果是自己有待改善,何不就試著學習改變,何必逃避?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3481.JPG

不知是何時開始的新風潮,許多電台會找甚麼塔羅牌大師星座大師等供聽眾打電話進來詢問轉換工作,可否購屋,結婚等人生大事的抉擇,感覺好像又回到以往民智未開,大眾不問蒼生問鬼神的年代,其實人生有些大事疏忽不得,大眾還是要謹慎評估。

現代社會由於景氣變化快速,一般人想要終老一家公司變得十分困難,所以只好從對公司忠誠轉而變為對專業忠誠,如此每個人在轉換工作時,該評估甚麼呢?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3386.JPG

常聽到員工抱怨自己的工作單調,無法成長,公司沒有提供好的教育訓練等;其實我一直覺得不管是在哪一種公司,做哪一類工作,只要自己用心,常保好奇之心,永遠可以學到東西。倒是上班通勤時總看到許多的低頭族眼睛緊盯著小螢幕觀看,十分認真。我大概統計了一下他們觀看的內容,戲劇性帶狀的節目內容大概佔了50%以上,打各種電動遊戲的約占30%,其他的大概就是社群交友軟體,包括最近流行的寶可夢,大多人偏向娛樂性的內容居多,真正可以增進知識性或提升工作技能的好像不多。

如果可以把這種認真的態度移到工作上來認真學習,應該早就出人頭地了吧?所以問題的癥結純粹是在自己個人的態度以及一定要坐在課堂內聽課才能學習嗎?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0647.JPG初到科學園區某面板公司負責資訊處時,公司內的生產製造系統(MES)沒有部門要接管。生產單位認為他們的工作是生產,資訊系統應歸資訊處負責;資訊處認為這是生產系統的一部分,應歸生產管;後來我決定由資訊處接手,部門同仁紛紛提醒我,這是件非常吃力不討好的工作,質疑幹嘛去接手。我當然知道在高自動化的光電廠裡,每週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時生產線都在運轉,只要生產系統一出問題,小者生產線良率就降低,大者產線需停工,產品會出不來,這對要上市櫃的公司都是大傷害,也因此只要系統稍有問題,高層關切的電話就會打來。但是不接這種業務,資訊單位要在這種高科技的公司如何能占有一席之地呢?

許多部門主管常抱怨自己的部門在公司內不受重視,問題出在哪裡呢?非常簡單,就因為你部門的工作在公司每日整體的營運不具重要性;換句話說,若自己部門的業務停擺,公司是否照樣可以接單做生產,照常出貨收貨款?如果是的話,那就表示你的部門在公司整體的營運中並不是必要的一環;也就是說公司在分配資源時,你並不是必要的開支之一,所以你常就會要人沒人,要錢沒錢,如此要如何為人員爭取調薪與晉升呢?

在傳產公司的業務部門,業務做得再爛,也沒有人說要縮編,為什麼呢?因為公司缺了業務人員,就無法接單做生產,所以對業務只能多加忍耐;在光電研發公司裡,不管這研發工程師技術如何,各個都是寶不能得罪;在生產導向的石化公司,生產主管講話一定最大聲;在零售配銷業裡,商品採購與開發可是老闆的重心;這表示一個部門若在公司的營運中占有一席之地,你做得不好可能還沒事;反之部門的重要性若是可有可無,再如何努力表現,公司不景氣時,都可能是開刀的對象。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1826             

        早期在資訊單位工作時,都會被要求定期執行列印報表的批次作業(Batch Job)。由於白天執行批次作業,會吃掉大部份電腦主機的資源,影響一般使用者線上即時作業(on-line job)的效率,因此資訊單位都會選在下班後執行。當時這種批次作業大多是公司原物料採購,庫存或過帳相關的報表,每天下班後都需留一人花費兩三個鐘頭執行電腦指令,列印出一疊厚厚的報表,放在報表架上,待明日生管或物管的助理人員來取走。

有必要每天執行這些報表嗎?有人在看這些報表嗎?這是有人提出的疑問,問了資訊單位內的老人,沒人知道有無必要,只知道之前有人被交代要如此做,所以就每天留人下來做,已經執行一兩年了。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為工作的關係,常需要面試中高階的主管。每次面試後,總覺得自己彷彿看了一部部濃縮的人生電影,每部電影可能花了他人二三十年,甚至更久的演出時間,但我卻在一個小時內,學習了許多人生的細節。

印象深刻的有個台北一流學府畢業,一路順遂往上,當到台灣知名連鎖書店資訊部經理,管轄數十人。後因網購興起,連鎖書店面臨經營問題,他只好轉戰大陸的台商電子公司負責資訊及管理工作;但十年過去後,台商電子公司卻逐步縮小規模,他最後也不得不又回台灣。我們碰面時他已經花了三年的時間再找工作,但還找不到自己專長的資訊或管理相關的工作,三年來他只好先待在保全公司上班,薪資待遇除有極大的落差外,他想找的工作也就離他越來越遠。

原因在哪裡呢?歸咎因素當然很多,不過簡短來說,工作職涯要想持續進步,我的體會是必須了解對下列四步驟,定期做功課,一如PDCA的循環。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次接新工作時,我總會對現行一些作業或規定不太了解,為何要這樣做,詢問同仁原因,常常沒人答得出所以然來。有的會告訴你,這是公司早期的規定或是以前主管的指示;你請同仁把規定找出來,同仁又找不出來,也不知道是哪條規定寫的;再詢問到以前主管為何有此指示,同仁常也不知道緣由。

類似的例子,尾牙,想設計高階主管一起上台同樂,就會有人告訴你,最好不要,之前有人去邀請,結果碰了一鼻子的灰;聖誕節鼓勵大家來佈置一下大廳,也會有人告訴你,不要弄了,以前有人提議,被老闆娘責罵了一番。

這也讓我發現,一些公司抱怨員工績效不彰,其實是員工被公司的舊習所制約了。什麼意思呢?就是員工其實能力不錯,也很有工作意願,但是公司的環境在無形中已有一股力量,阻擋員工不要主動做事,或是不要去改變,因為想要改變的人只是自討苦吃;彷彿公司地下有許多潛規則,但不准員工碰觸。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看到一些年輕人勇闖大陸,同時也有年輕的同事,想到大陸工作。不過他們比較關心的是薪水的加成,返台的次數,公司提供的食宿等。台灣的經濟狀況長期來看,去外地工作已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除了薪酬福利之外,下面這三大問題,應先想清楚,或許更有助於自己的選擇。

第一是自己對要去從事的工作,其未來的延續性。

所謂工作的延續性,簡單說就是要去做的這個工作可以做多久?未來在其他公司還有機會嗎?如果不能延續時,可以轉換做怎樣的工作?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公司許多同事工作久了以後,就會出現倦怠感,遇事抱著可有可無,事不關己的方式在工作。會造成這樣的狀況,原因很多,可能是對重複的工作內容不感興趣,對主管的管理方式有意見,對公司的規定辦法反感,對部門間的本位主義不適應,對合作的同事不認同等都有可能。

        但是若是抱著日復一日的態度過日子,抱著得過且過的方式工作,自己每月領薪水,但量力而為,表面看來好像是占了便宜,但其實是公司與自己兩敗俱傷。公司受傷的是,付出的薪資無法有更多更好的回報;自己受傷的是,沒有因為去承擔更多的工作內容,喪失了更多磨練與學習的機會,只是停留在原地踏步,當然非常可惜。

        其實仔細來想,自己工作若做得越多,不管最後是順利完成或失敗收尾,對自己都是難得經驗的累積。做自已以前沒有嘗試過的專案,是種經驗;被調到新部門工作,是一種經驗;販賣新產品,拜訪新客戶,只要自己願意用心,都一定可以學到經驗。而這些經驗,當你離職時,是不需繳回公司的,也是無法繳回公司的。自己的經驗,自己帶走,未來只要是其他公司需要的技能,就可以幫自己調薪,換新工作,甚至獲得晉升,何樂不為?何需以怠惰的心態來應對,弄得兩敗俱傷?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要了解一家公司的管理水準到什麼程度,可以看哪些地方呢? 其實從公司每月定期開會使用的報表,大概就可以了解這家公司的管理層次了。因此我在面試時,常問來應徵的部門主管,你的部門每月定期製作哪些管理報表。

沒有定期產出報表的部門,公司大都規模不大,或是管理不上軌道;這種公司基本上大都也沒有設定部門的目標,KPI甚至是年度預算;至於有定期產出報表的公司,從報表的內容,大概可以分成三個層次。

第一種是統計過去。公司每月耗用的人力,花在製作銷售統計表,物料庫存明細表,每月應付帳款,庶務費用的報銷等,這些已經發生的資料,我稱是在管理過去。統計過去的資料是必要的,也是基礎工作,只不過管理報表如果停留在統計過去的資訊,看來就像是用後視鏡在開車,對前面的路途沒有想法,完成是憑過去的感覺在行動。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台灣企業經營的問題,你只要待過幾家公司,大概都可以看得出來,不是研發的創新不足,就是生產品質有問題,效率不佳,不然就是缺乏品牌,只能停留在代工,就只能走上cost down的路途。也因為走上cost down路途,公司就從台灣,搬移到大陸,從大陸搬移到越南,印尼,甚至印度、非洲去了。

當大家都在質疑台灣企業的老闆們缺乏策略,不知創新時,我覺得台灣企業經營的問題,同樣也出現在台灣目前的員工身上。

如果把個人也當做是一家企業時,經營自我與經營企業其實沒有什麼兩樣。經營自我,每個人其實也需做研發,生產,品牌;怎麼說呢?如果把每個人上班所做的工作,當成是個人所接獲的訂單時,如何把工作的內容做突破性的改善,推陳出新,更有創意,不就是需要研發嗎?如何把自己工作的內容,在最短的時間完成,做出最佳的品質,不就是生產問題嗎?如何讓自己的工作績效獲得主管的信任,贏得信賴,做到有口皆碑,不就是在創立個人的品牌嗎?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的企業目前受到最多批評就是缺乏創新,企業要能創新,首先是員工要能創新,但台灣的年輕一代的上班族,感覺越來越缺乏創新的心態。

如何創新,創新的第一個步驟,是先能做現狀的改善,要做現狀的改善就要先有好奇心;何謂好奇心,就是能對目前的工作先問為什麼,為什麼要做,若一定要做,可以接著問,一定要這樣做嗎?

我常會看一下部屬的工作狀況,最常問他們的問題就是,為何要做這件事?一般的反應都是先一副茫茫然的模樣,我想他們心理想的應該是,這不是你要求的嗎?不然我們怎麼會被要求做這些事?不過更多時候,他們回答的答案是不知道。或許這是下面的主管交代的事項,但很顯然的是,很多員工做事都是不知為何而戰,更不用提,為誰而戰了。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許多朋友都屆臨從職場退休的年紀,退休後的生活安排不外是四處旅遊,早晚運動,重學語文,幫忙帶孫兒或到圖書館、醫院當義工。

        有位朋友,以前在資訊顧問業負責業務開發,現在退休後,在一家企業兼職顧問,每周上班兩天,其餘時間則被邀去佛教的道場聽經;就他的描訴,他覺得還蠻享受過程的,他也極用心研讀,倒是他對道場規定,新人必須定期公開對師兄姐們發表聽經的心得,讓他覺得壓力比以往當業務時,對客戶簡報還大。

        還有一位則是從事企管顧問多年的朋友,之前本身就在長老教會做奉獻;退休後乾脆去念神學院,現在當起職業牧師來了。不過他倒是不改企管顧問的職業病,在各地教會宣導,神職人員不要只待在教堂或聚會所,應該要走出教會外部,主動去接觸新客戶,宣揚教義,而不是只在教會內守株待兔,靜待客戶到教會聚會;把企業以客為尊,顧客導向的想法,帶入非營利事業內,真不知是否能被現有的神職人員所接納。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如果你今天在軍中任職,遇到你的長官向你施壓,要送某人去關禁閉,且說「如果不關他,我就關你」;

或是在私人企業裡,被直屬主管告知,「這件事如果今天無法搞定,明天你就拿離職單來見我」。

當部屬的你,會如何處理?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月到訪了杭州名剎,靈隱寺。進了寺門,但見香客盈門,香煙裊繞,大雄寶殿外擠滿來燒香拜佛的人潮,本以為中國文化大革命之後,無神論思潮應該更加普及,但看到善男信女爭先恐後的狀況,不免懷疑是否大陸經濟逐步改善之後,芸芸眾生又回歸”窮算命,富燒香”的輪迴了。

此江南名剎,並未如台灣各地廟寺極力在推行的環保措施,每人手上握一大把香,插遍各殿堂大小菩薩面前的香爐,仍在廣場大量焚燒紙錢,顯得熱鬧滾滾。

靈隱寺歷史悠久,名聲遠播,就因為出了一位入世和尚,濟公,因此來此求神祈福的人絡繹不絕,大雄寶殿設的雖也是釋迦牟尼佛,不過大家應該都是衝著濟公之名而來的吧。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3年4月519號的天下雜誌,南方朔先生的專欄寫了一篇”我討厭清宮劇”。原因是演的都是宮廷中的勾心鬥角,互相暗算,劇中小人物的磕頭如搗蒜,人的基本尊嚴,蕩然無存,既延遲了中國人揚棄奴性的時間,同時也合理化了專制政治,講的真是一針見血。

        之前電視的後宮甄嬛傳確實在上班族中,廣為流傳。對劇中人物的各自算計,也常拿來與職場做對比,形成教戰手冊;我在某電視節目還看過有職場專家在討論此劇時,將甄嬛劇中的後宮型態與現實的職場做對比;把皇帝比成一家公司的董事長,把掌理後宮大小事務的皇后喻為總經理,其他嬪妃就如各部門的副總,部門經理,大家極力表現,無非爭著要坐上總經理的位置。而甄嬛入宮就如公司新人,因此必須無所不用其極,鬥倒他人,一步一步往上爬升,獲取最後的勝利。

這比喻不可不算傳神,不過這種情況,僅適用於往昔的農業時代。過往要報效國家,光宗耀祖的方式,只有赴京應考,求得一官半職,進而出將入相,當朝為官,侍候皇帝。現代已經是士農工商365行,行行出狀元的時代了,考試可以進公家機關,不考試也還有民營企業;對台灣本土企業文化不適應,也還可以選擇待在外商企業,在台灣無合適工作,也可以考慮到海外工作,現代人比起古人顯然是幸福多了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大學修近代史時,記得被教授抽問,中國的儒家可以算是宗教嗎?

這題目我之前並未想過,所以當下我只能以,我認為的宗教構成要素,如偶像的膜拜,宗教的經典,儀式的有無,及傳教者這幾項來衡量。

工作後,發現科學園區的同事間,不乏熱衷宗教之人。其說服他人去信教的理由,除了求得心靈的歸宿外,也會提到永生,提到來世,提到美妙的天堂,提到人間的輪迴。此時我才悟到,中國儒家不能成為宗教的原因,不在於偶像,而在於:儒家沒有來生的訴求。中國儒家子弟,強調讀聖賢書,行仁義,沒有強調死後的永生;也因此就沒有可以讓中國廣大的芸芸眾生,心生畏懼的東西。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公司都會上時間管理的課程,強調”湯姆就是瑪莉”(Time is Money)。課程主要放在如何善用時間,提升工作與生產效率。要求把上帝公平賦予每個人的禮物----時間,這項資源,做最有效的分配與利用。

課程建議每個人對每天的事務,先衡量事情的輕重緩急,按照重要性與緊急性區分為四個象限,第一象限是重要且緊急的事務,當然要先處理。其次是進行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緊急的事務,但是一般人較會先處理,第三象限的緊急但不重要的事務。因為重要的事,往往都不是那麼緊急,除非已經爆發開來,變為緊急,不得不去處理。

 但一般的課程進行中,卻極少去討論,何謂重要的事?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人生的資源要如何分配,其實每個人對自己的利害關係人,不經意間,其實都存有優先順序,只是自己有時並沒有細細思考過而已。

我曾經在課堂上,對上課的學員做過每個人自己的利害關係人順序的調查,發現前三名不外是考量1.自己本身,2.自己的父母及3.家庭(配偶及小孩),這三個對象別大致不會改變,但會因學員的性別,年紀,結婚與否及生長的環境,而有不同的排列順序。

有學員問我,可以都並列第一嗎?基本上,人生若能如此,不亦快哉。但是人生就是會囿於資源的有限性,譬如有限的時間,稀少的錢財等,而不得不面臨痛苦的抉擇。所以只能請學員想像,當鐵達尼號要下沉時,你的利害關係人都在船上,你手上只有一個救生圈時,你會讓誰來使用。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幾本管理大師的新書,剛巧都在談論有關人生的衡量與目的,包括英國組織大師,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 1932你拿什麼定義你的人生,內容主要是,韓第在50歲人生最成功的時候,選擇換了跑道,他從體會公司, 社會, 家庭, 朋友的價值, 而做出這樣的改變。

美國的創新大師,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M.Christensen 1952),新出的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主題圍繞在:

如何從工作中得到快樂?如何擁有美好的家人、朋友關係?如何堅持原則正直一生?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