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工作的關係,常需要面試中高階的主管。每次面試後,總覺得自己彷彿看了一部部濃縮的人生電影,每部電影可能花了他人二三十年,甚至更久的演出時間,但我卻在一個小時內,學習了許多人生的細節。
印象深刻的有個台北一流學府畢業,一路順遂往上,當到台灣知名連鎖書店資訊部經理,管轄數十人。後因網購興起,連鎖書店面臨經營問題,他只好轉戰大陸的台商電子公司負責資訊及管理工作;但十年過去後,台商電子公司卻逐步縮小規模,他最後也不得不又回台灣。我們碰面時他已經花了三年的時間再找工作,但還找不到自己專長的資訊或管理相關的工作,三年來他只好先待在保全公司上班,薪資待遇除有極大的落差外,他想找的工作也就離他越來越遠。
原因在哪裡呢?歸咎因素當然很多,不過簡短來說,工作職涯要想持續進步,我的體會是必須了解對下列四步驟,定期做功課,一如PDCA的循環。
第一是掌握外部市場的變動與需求。每個人要了解自己的優缺點外,同時也要知道外面客戶要的是甚麼。網購興起,資訊人員不知轉變去學習,就是一個問題。
那要如何預知市場的需求是甚麼呢?常有年輕工程師問我,他們要如何事先做準備呢?我常笑著說,你就上求職網,看公司開出甚麼樣的資格條件,整理一下,不就知道要準備的方向了嗎?有公司在找部門經哩,你為什麼不去應徵呢?不就因為你看到職缺要求的條件,你自覺條件不符,所以你才沒有去;因此定期整理市場的需求,朝著職缺要求的資格去準備,而不是只看現有的工作內容。常見許多公司關門後,員工才抱怨自己找不到工作,這應該怪誰呢??縱使現有工作看來沒有問題,也還是多學學職缺要求的技能,隨時做最好的準備,最壞的打算。
第二是在現有工作中,要找到可以做出與他人作法不同的差異點來。公司內同事或主管眾多,要能鶴立雞群一定要有特殊之處。特殊之處可以是顯赫的學歷也可以是俊美的外型,可以是迷人的台風,也可以是豐富的經驗,總之要有與眾不同的賣點,且這賣點要持續不斷,不因時間而退色。有些較後段班的科大學生問我,他們學歷語文都不如前段班大學,那要怎麼做差異化?我告訴他們,可以思考從語文或技能上來下手啊,譬如電子科系若能講日文,在日商的電子公司會很搶手,工科學生再念法學系可以從事智財工作。
而若已就業的人員,可在現有工作上做加值,譬如外文秘書可以協助業務開拓市場;人資的訓練工作人員,可以自己先變成內部講師;資訊人員最瞭解全公司的作業流程細節,可以往組織營運績效或表單制度稽核的工作;這些都是提升工作內容,讓自己做到差異化的地方,也是自我培養與自我成長的方式。許多主管便是在原工作待久了,除了耽於現狀的舒適安樂,也無能力去察覺公司或外部的變化,自然變成溫水的青蛙。
第三是要超越現有的工作框架,創造價值,讓公司覺得找你來是物超所值。因此拿到一份工作就是全力以赴了,不必把工作時間或薪資福利等放入自己要投入工作多少精力的考量內,當初既然接受這份工作條件,至少一年內就不必與公司錙銖必較,甚至離職後還是可以提供諮詢的服務。
而何謂創造工作的價值,這必須從公司的角度來思考,譬如幫公司開發大客戶新產品,新專利新技術,通過上市櫃或認證審查,協助獲得國家獎項等,不僅為部門也為公司增光,同時也可以寫入個人履歷,提升自己的價值。許多主管在公司內就是太故步自封,或過於計較,因此雖工作十數年,技能並沒有與時俱進,加上自己年華老去,馬齒徒增,如何與年輕者競爭呢?
第四就是要持續創造價值,贏得口碑與信任。工作不必然會贏得直屬老闆的疼愛,但是只要真的有料,與你共識過或合作過的其他部門主管,部屬,甚至是供應商,眼睛都是雪亮的,自然會幫你講好話,甚至推薦你新的機會;而只要你能贏得口碑,機會可能不是立即可見,但長期一定會日漸看到效果。能有別人的推薦,才是自己職涯最好的行銷方式。
總之,每個人生來都有自己的一部人生電影要扮演,是快樂的喜劇或日見哀愁的悲劇,其實都操之在我;許多人常會因為中年嚐到舒適的果實,就忘了年輕時的努力,往往就把十數年好不容易一步一腳印堆疊的成果,在最後的十年,急轉直下付諸流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