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KPI管理 (1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IMG_0123.JPG     

   國內許多百人企業除希望公司營運逐年可以獲利外,也期待能永續經營,成為百年企業。但是中型企業要能永續的關鍵,不管是原事業的守成或新事業的開創,公司內部要有足夠有經驗的主管人才,是必要條件之一。

可惜許多企業,對這項十分重要但不緊急的板凳主管培育,由於沒有燃眉之急,常一拖再拖,加上不知如何建立制度,所以往往是面臨重要的主管提出辭呈時,才驚慌的要HR找接替人手。由於平時未能未雨綢繆,一時之間就難有合適人選接替,縱使找到人選,也會因人選事先無心理準備及暖身時間,交接後運作不順,導致不僅新問題無法解決,舊問題還再度浮現,反倒需要投入更多額外的人力與資源來處理,花錢又影響企業形象。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4154.JPG

        好像每幾年歐美總會出現新管理方法論,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像是發現新大陸般,但仔細了解大多是新瓶舊酒。以前在管理顧問公司任職,覺得是件好事,因為這樣與客戶才有新話題,但身處企業內的管理單位,卻是有點麻煩,因為大老闆會不斷詢問,歐美大公司都採用了,我們公司為何不推動?數年前的策略地圖,這兩年的OKR (Objectives & Key Results)就是一例。

OKR這書的原名為測量要緊之事 (Measure What Matters),中文版書名為OKR:做最重要的事OKR強調目標應讓員工先依據自身能力,興趣來設定,並與上級充分討論,確保目標合理,與企業願景使命目標相符;因此宣稱此方式與KPI不一樣,KPI是由上而下,員工只是目標執行者行,而非制定者,導致員工可能為了達到結果,而不擇手段,或訂定較易達成的指標。由於OKR先被Google採用,後續又有微軟AdobeAOLOracleBMW,三星等公司跟進,一時好像又是目標設定及績效管理的新招。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436.JPG     

我曾到一家客戶簡報企業資訊系統的規劃專案,業主最後詢問執行這專案有哪些可能的潛在風險。當時自認對系統開發專案做過多次,不管是功能規格的管控,所需耗費人力,專案必要的時程都十分解瞭,所以回答這專案沒有甚麼潛在風險。

這種自認工作經驗豐富,導致自我感覺良好,不把管理過程中各種可能潛在的風險,預做評估先做防範的作風,其實在許多企業主與主管身上都看得到。為何會有這種現象,除了個人失敗經驗不夠多之外,主要應該有兩個原因,一是不知問題存在,但自己也不會主動去查覺,就形成「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落入「溫水煮青蛙的情況;另一是明知問題存在,但因調整曠日廢時,非一人之力可以完成,這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情況,所以視而不見,當做沒有問題,自欺欺人。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7152.JPG

這期商業周刊(1597, 20186)又對政府的KPI檢視了一番,結論是需要打掉重練。類似像KPI這種管理手法,許多公司推行過,有的可以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發揮該有的效益;有的公司只是曇花一現,有的則不了了之,有的靈肉分離聊備一格,有的則是煙消雲散彷如一場噩夢。

有效果的公司,會持續進行並做改善;沒有發揮效益的公司,常就歸咎於管理手法有問題。同樣的管理作為,為何在不同的公司內推行,卻有不同的結果呢?其實主要關鍵就在於組織內主管與部屬管理技能的成熟度。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3469.JPG

許多公司老闆常抱怨公司內部會議太多,時間都花在會議室內,甚至有排不出時間開會的現象。公司內會議為何會這麼多?一般認為就是會而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行,三大因素造成,但這些因素分析起來:

        1.會而不議,其實就是會議沒有針對問題在開,也就是說會議沒有明定討論的議程,沒有規定參加的人員要報告的內容,所以報告者只報告自己想報告的項目。以公司每月的營運檢討會議來說,最常見的現象就是業務單位只報告市場概況與當月業績,而影響業績變化的三要素:客戶別的銷售變化,產品的組合,毛利率的差異等沒有分析,這樣如何知道業績變化的原因與潛在問題呢?同樣的,生產單位只報告當月的產出數量與品質良率,沒有報告各工序的原料投入損耗,工時的多寡,直接製造費用,那根本就是在報喜不報憂,有開會與沒開會一樣,這就是會而不議。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1473

        曾到一家上市公司去做策略規劃的簡報,簡報完後留美的董事長問我,是否可以用三兩句話解釋一下甚麼是「策略?顯然很多人對策略兩字感覺莫測高深,於是我就在白板畫了三個獨立的圓圈來說明甚麼是策略。第一個圓圈是自己能做的事項,第二個圓圈是自己想做的事項,第三個圓圈是外部要做的事項,公司設法去找到這三個圓圈相互重疊的地方,就是策略。

第一個圓圈所謂自己能做的事項,就是指自身現有擅長的技能,第二個圓圈自己想做的事項,就是自己的願景,有興趣想要達到的目標,第三個圓圈所謂外部要做的事項,就是外部市場或客戶的需求。這三個圓圈能相互重疊就表示,自己能做的事項與自己想做的事項,都有外部的需求並且相互結合。要找到這個結合,看似簡單其實並不容易,不管是公司或是個人都要花時間去思考與探索,有可能這三個圓圈都沒有重疊,也有可能只有兩個圓圈重疊。我們就以個人當案例來檢視: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5639.JPG

許多公司年底都會使用SWOT來規劃下一年度的策略,在劃出四宮格後導出積極攻勢,階段改善,差異化對策,及撤退等四方向,但常也就此告一段落;至於展出來的策略是否與未來一年部門的工作方針或KPI連結則被忽略,導致部門的方針及KPI交由各部門主管自己訂定,如此一來公司的年度策略就與部門的方針與KPI脫節。公司策略要如何與部門KPI連結?基本上進行了SWOT後,還應該再進行下列三步驟:

第一是SWOT只是考量了外部環境的機會與威脅(如市場、產品、客戶、競爭者、技術發明等因素)與公司內部環境的優劣勢(如生產、銷售、人力、研發、財務等因素),兩者交互思考後的公司處境,只是大概的分析,並沒有歸納出接續的作法。也就是說公司在了解自己的處境後,應要明確擬定下一年度公司想要推廣的目標市場,目標客戶及產品組合或服務內容為何,亦即公司在評估自己的競爭的優劣勢後,必須選定自己的目標市場為何?打算銷售那些產品給那些客戶?這是SWOT分析後接續要產出的內容。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0643.JPG   許多公司推行KPI會遇到許多問題,包含部門如何承接公司的策略轉為部門自己的目標,部門目標如何往下展開到課階目標,KPI要設定什麼內容,KPI的分數如何計算,實際的績效如何評分,如何連結到個人調薪與升遷等等問題。但這些問題,做過一次後就會逐步熟悉。反而若是看到下列三個現象,其實立即可以知道公司推行KPI不會成功,連帶也可以看出公司的管理問題所在。

一是主管人員不知道部門要訂定什麼項目來當部門的KPI;二是主管訂定KPI後,定期的檢討中不知尋找改善點;三是年終考核時,最高主管還是憑印象分數及人情來調整員工的績效分數。

          主管不知道部門要訂定哪些項目當部門的KPI,表示主管並沒有掌握到部門未來三到五年的方向與工作重點,也表示主管不知道現有部門的問題所在;主管不知部門問題所在,表示部門主管可能有專業經驗但沒有管理經驗,他的工作經驗還是侷限於自己過往的專業領域,對未來發展缺乏規畫能力。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擷取.PNG

每家公司做完員工的績效評核後,都會聽到員工覺得評核不公的聲音,甚至辭職走人。績效評核如何做到讓員工覺得公平客觀呢?

員工會覺得評核不公,我覺得主要來自三個因素。第一是員工的因素。幾乎每個團體約有80%的人,會自我感覺良好,自認自己是團體中表現頂尖的20%的人,因此對於自己不是前20%的績優人員已經覺得不太能接受了,若被評定是後20%需要改善的人員那更是跳腳;第二是部門主管的因素。一般主管對所屬員工平時的工作內容不甚清楚,覺得表現不佳時,也沒有立即做回饋,等到評核時又講不出個所以然來,員工當然感覺不夠客觀;第三是績效評核的過程,從選定用什麼項目來評核員工,選定的這些評估項目相對部門他人的工作難易度是否一致,到完成這些項目的分數計算方式,若主管並沒有用心思考,在執行時就易受員工詬病。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2345.JPG 

       年終將屆,又是打考績的時候。許多公司做的員工滿意度調查項目中,員工對主管考核的公平性這一項應該是最不認同的。其實一般公司的績效考核方式與流程,都有幾個共同的問題。

       1.過於成果導向,不重視執行的過程。也就是多以員工的最後工作成果或績效有無達到設定的目標,做為評核唯一的基準,不考核員工執行的過程是否努力與否。每個人都知道,工作成果有時未達目標是非戰之罪,譬如外部市場環境的因素,其他部門人員的配合,執行技術的困難度等,有時員工能掌握的程度到底有限,因此員工的達標與否,必須要同時評核其個人所投入的努力程度。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1473                  

        公司設定年度目標,策略,預算計畫,部門KPI,行動方案等,只是完成了P(Plan)D(Do)C(Check)A(Act)的規畫階段(P)而已,工作並未結束,關鍵點在執行階段(D)。有了好的規畫並不保證一定有好的執行成果。各部門執行的成效如何,必須定期做成效的檢討與追蹤。

要定期做成效的檢討與追蹤,公司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定期開會檢討。而會議要能有效的檢討與追蹤,完全在於會議主席的實務經驗是否豐富和與會主管是否認真參與了。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0142           

         公司用SWOT導出策略與作法後,各部門自然可以訂定年度的KPI了。而部門KPI的選定除了要考量BSC(平衡計分卡)財務,客戶,內部流程與學習成長四大構面,整體的KPI項目就必須要下放到部門主管與部門每個員工的身上,並設定為主管與員工年度績效考核的主要項目。

國內員工的績效考核項目,大多數公司都是員工自填考核項目,因此形成公司的目標與員工工作方向不相關;而員工每一個人的年度績效考核內容,若要與公司目標與策略連結時,除需連結部門KPI,在個人績效考核項目也需注意指標項目的平衡。有些公司對員工的績效考核還是重視與EPS的連結,譬如營業額、獲利額的達成,部門預算的管控,費用成本的降低等偏重財務的要求,忽視客戶,內部流程,學習成長等構面,這對公司整體策略的達成,其實也會大打折扣。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N5046         

        許多公司都知道,公司除了需訂三到五年的中長期發展目標外,還必須擬定完成這些目標所需的策略,部門的KPI也需與公司的策略連結,而SWOT是許多公司在擬定公司策略時常用的工具。

SWOT是指公司內部營運的Strength(優勢)與Weakness(劣勢),以及外部環境的Opportunity(機會)與Threat(威脅);SW可視為公司內部環境的定位分析,而OT可視為公司對外部環境的產業分析;因此,SWOT的矩陣是運用公司內部的優勢與劣勢與外部的機會與威脅等因子,相互配對形成因應策略,建立公司長期競爭優勢。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0181         《商業周刊》520日第1436揭露了政府的KPI設定不實的問題,提到三大缺失:

1.Kkey):十大部會的KPI,有多達56%的項目一點也不關鍵,不然就是小事一樁,太容易達到,根本不須列為部會層級的指標;例如,國防部要「提升精神戰力」,其KPI之一,竟是「專案教育到課率100%」;

2.Pperformance):十大部會中,約有一成的KPI在目標與指標邏輯不通,或純花錢,目標與手段嚴重脫鉤;例如,內政部有個「深化民主改革,落實人權保護」的關鍵目標,KPI卻是「補助地方修建殯葬設施18處」;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0595         

        在日商公司上班8年,給我最大的震撼是日本人開會準時的情況。

表定九點的會議,八點五十分所有人大概都到齊,大家坐在預先排定的位置,相互寒暄幾句,時間一到會議就開始;我甚至還遇過提早開始開會的情況,因為所有的人都已經到齊了,大家不是在等姍姍來遲的與會者,而是在等時鐘走到表定的時間,由於等候表定的時間才要開始開會,感覺好像有點愚蠢,所以主席就詢問與會者,是否就提早開始。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網路傳閱一篇文章,名為《績效主義毁了索尼》是天外伺郎先生2007年在日本《文藝春秋》1月刊的文章,天外先生是1964年進入索尼(Sony),工作40年,當到了常務董事。這文章主要的論述是認為,索尼衰敗的原因是員工喪失了激情與挑戰精神,而這是索尼實行了績效主義所導致。

文章中所謂的績效主義是指,員工的工作績效和薪酬獎金直接掛鉤,員工會為了拿到更多報酬而努力工作,因此抑制了自發的動機;他覺得員工如果沒有發自內心的熱情,而是出於“想賺錢或升職”的世俗動機,那是無法成為“開發狂人”的。

Sony是從1995年左右開始,逐步實行績效主義,還成立專門機構,制定非常詳細的評核標準,並根據每個人的績效來訂報酬;這造成上司若總是以冷漠的“評價的眼光”來看員工,員工沒有受到信任,就不會向新的更高的目標挑戰了。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底對部門主管來說,有兩大掛慮的心事,一是部門編列的預算要能讓大老闆買單,二是部屬的年終考績要能讓部屬買單。尤其後者的難度高過前者。原因在於:所有的主管都只想當好人,不想當壞人。

績效面談時,告知部屬考績甲等,十分容易,主管部屬雙方皆大歡喜;但要告知部屬考績丙等,則容易將主管與部屬的關係,陷入緊張的情境。能接受的部屬,心中其實對他感激不盡,如釋重擔;對不能接受的部屬,則需思考如何安撫。尤其,許多公司考績的等第,影響部屬年終獎金的高低甚鉅,甚至影響年度的晉升,茲事體大,執行不易。

員工的績效評核,在企業常見的狀況是,第一階主管當好人,把所屬部屬的考績全部打甲等,讓第二階主管當壞人;若第二階主管也不想當壞人,閉著眼睛簽核後,再往上送,讓第三階主管去當壞人;如此一來,公司內的考績評核結果就會出現一種有趣的現象:總經理被董事會考績打丙等,但各部門經理自評的考績卻是甲等居多;部門主管的考績被打老闆打丙等,但底下所屬人員,大家的自評分數也都是甲等居多;公司年度營業狀況並未達標,但員工的考績還是甲等,中油台電等國營企業,公務人員的考績,就是這種情況。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