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網路傳閱一篇文章,名為《績效主義毁了索尼》是天外伺郎先生2007年在日本《文藝春秋》1月刊的文章,天外先生是1964年進入索尼(Sony),工作40年,當到了常務董事。這文章主要的論述是認為,索尼衰敗的原因是員工喪失了激情與挑戰精神,而這是索尼實行了績效主義所導致。

文章中所謂的績效主義是指,員工的工作績效和薪酬獎金直接掛鉤,員工會為了拿到更多報酬而努力工作,因此抑制了自發的動機;他覺得員工如果沒有發自內心的熱情,而是出於“想賺錢或升職”的世俗動機,那是無法成為“開發狂人”的。

Sony是從1995年左右開始,逐步實行績效主義,還成立專門機構,制定非常詳細的評核標準,並根據每個人的績效來訂報酬;這造成上司若總是以冷漠的“評價的眼光”來看員工,員工沒有受到信任,就不會向新的更高的目標挑戰了。

我覺得天外伺郎先生的推論以偏概全了。簡單的來看,歐美這麼多公司以績效來評核員工,還是有許多欣欣向榮的企業;所以認為《績效主義毁了索尼》,顯然不是問題所在。

若是因為用績效考核員工,導致員工提出容易實現的低目標,造成索尼的“挑戰精神”消失了,那這問題不就出在主管嗎?因為部屬年初提出的績效目標都需由主管核定,如果員工提出容易實現的低目標,主管也同意的話,那就是錯在主管了,不是嗎?若因實行績效主義,導致索尼公司內追求眼前利益的風氣蔓延,那高層主管更是難辭其咎。

所以要探討的應該是,員工為何喪失了激情與挑戰精神,不願向更高的目標挑戰,停留在“想賺錢或升職”的世俗動機呢?問題很簡單,就出在高層主管的無能。員工看到無能的高階主管,坐領高薪,哪裡還有熱情?

要燃起員工的工作熱情,基本上高層主管要先能以身作則,勇於任事,成為部屬的榜樣;其次是對部屬要勤於指導,敢於要求」。勤於指導的先決條件,首先就在主管本身要對自己的工作職責有深入的了解,才有辦法指導部屬;如果常指鹿為馬,如何指導?

敢於要求的前提,就是主管本身進入狀況,了解問題,部屬自然心服口服的追隨;主管不敢要求部屬,擔心部屬背棄或離職,所以會接受員工提出容易實現的低目標;主管無指導能力,指示內容天馬行空,部屬當然喪失激情與挑戰精神。

天外伺郎先生不也認為索尼當年之所以取得被視為“神話”的業績,是因為有井深大先生,這位最高領導人的態度,讓員工熱情煥發的嗎?

所以企業的衰敗,關鍵點在就領導高層的能力有了問題;台灣目前幾家電子產業的困境是這個問題,台灣現況不也是這個問題嗎?

美商的CEO為何經常更替,就是做不好就換人;日商的社長,則大多是由基層逐步往上爬升,工作習氣與思考模式不外前輩相傳的那一套,要想跳脫企業昔日窠臼,相當困難。尤其當企業日漸龐大,變成一隻大象,甚至是恐龍時,要擺脫內部寄生多年的眾多既得利益者,更是難上加難。

之前的文章給企業經營者的一封公開信」中建議台灣現有的經營者,要能先學會向部屬道歉,秉持對事不對人的態度,並能虛心學習這三點,簡單講就在位居高位者,不可能萬事通,因此需先能體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盲點,誠心向他人請教;若先能做到此點,才能帶領部屬,發揮團隊效益;經營者不能以身作則,就會造成團隊各行其是;尤其是過去已獲利多年的公司,員工看到無能的高階主管,坐領高薪,如何會有熱情?當然想的就是“賺錢或升職”了,大家都自認公司今天的成就,是自己過去的努力所致,並非高階主管的能耐,員工等著坐地分贓,不覺得有何不妥,這正是企業走向衰敗之路的根因。

所以把索尼的衰敗歸責於績效主義,是以偏概全了,問題是出在經營高層的無能;經營者將組織的衰敗歸咎於績效主義,這與明崇禎皇帝臨死之際,還認為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有同樣的盲點。

arrow
arrow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