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團隊管理 (1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IMG_0832.JPG

一般員工被晉升為單位主管後,對於部門的管理,大半都是蕭規曹隨,依照公司的工作職掌執行,此外,就是注意頂頭老闆的臉色,看是否有臨時交辦的事項。

        其實部門主管,不管組織大小,除了日常工作外,還需做經營管理,才能進一步創造部門的價值。因此如果要讓自己的部門,在組織內令人刮目相看,基本上必須要做到下列三步驟。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9299.JPG

許多公司覺得員工士氣低落需要加以激勵,會要求人資單位採取相對措施。一般人資提出的對應內容,不外張貼標語宣導公司理念請老闆在年終尾牙晚會感謝大家的辛勞,或者請外部講師辦場員工激勵團隊活動大家一起玩團康遊戲或聽外部講師鼓舞人心的演講觀看外國成功勵志的影片案例;或是私下找老闆再研商調薪的時點與方式檢討獎金發放要如何與員工績效更緊密的連結等。

有效嗎?總覺得沒有抓著癢處,治標不治本;所以許多企業的團隊激勵措施常像是過年的煙火,每幾年放送一次,在公司內部快速激起一陣漣漪,但只要遇上訂單不順,業績不佳,一下子團隊士氣又被打回原形。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2 (2).JPG

團隊運作問題重重好像是常態,因此常見許多管理專文教導如何打造完美團隊,如何建立高績效團隊,如何領導團隊,專家論述雖多,但看不出一個方法來。其實團隊建立必須經歷的四個階段,在1965年就由Bruce Tuckman提出了,它包含了形成期(Forming)、磨合期(Storming) 、規範期(Norming) 、執行期(Performing),每一階段都有重點工作,前一階段忽略的重點,團隊表面上還是運作,但後遺症卻不斷。

1.形成期(Forming),就是一開始的招兵買馬,這階段的重點就是找到對的人。甚麼是對的人?也就是認同團隊願景,接受達成的目標的人,不管是新找的人或是原有組織內的人,都要評估,能找到認同的團員,團隊幾乎就成功了一半;所以這階段面試是一大重點,可惜許多團隊不重視面試這件事,主管也不重視,公司也不是找最有經驗的人在負責面試,因此進入團隊的人員,技能可能合適,但不見得認同團隊的願景。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照片_image1.jpg

許多人都很擔心自己是溫水中的青蛙卻不自知。那麼在組織的水溫開始升高時,如何能感覺到組織的問題,自我警惕,當個事前的諸葛亮呢?其實從觀察公司日常的工作性質,主管的管理的方式,公司作業的流暢性與部門間的協調順暢性等角度就可以當測溫器了。

若將組織所處的溫度狀態,用紅、黃、綠、藍四個燈號來顯示嚴重度,第一級是接近沸騰的紅燈,第二級是開始冒煙的黃燈,第三級是有點冒泡的綠燈,第四級是常溫的藍燈。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3597.JPG

年底將屆,員工的考核幾乎都是由直屬主管來評核所屬。由於是單向的評核,因此有許多後遺症。尤其當員工覺得主管的評核不公時,申訴無門,縱使公司設有人評會,申訴委員會等,員工還是覺得官官相護。解決的方法,就是讓下屬也有機會評核上司。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2029.JPG

「破窗理論」(Broken Windows Theory),是美國威爾森(James Q. Wilson)和凱林(George L. Kelling)兩個研究犯罪學家在1982年所提出。該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個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未得到及時維修,當窗戶破了沒人修理,路人經過後一定認為這個地區是沒人關心,沒人會管事,別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因此引發更多人打破其他的窗戶,於是從這棟大樓開始蔓延到整條街,擴散到其他鄰近街道。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

也就是說,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就會誘使人們仿傚,甚至變本加厲。台灣許多一、二十年的公司無法提升體質,團隊缺乏紀律,原因就在公司的破窗效應不斷的蔓延。最典型的案例就是: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2945.JPG         參加高階主管主持的檢討會,常發現部屬在辛苦了半天,報告工作成果時,老提問的方式,常劈頭就是,「你怎麼會這樣做」呢?部屬常就傻在那裏,第一個反應是,我哪裡又錯了? 

        許多主管在工作開始前,好像都很信任部屬,不太聞問,放手讓部屬去發揮,但是當工作進行成果檢討時,主管對成效若有不同看法或想法時,質問的方式,常讓部屬覺得主管是「對人不對事」,好像是衝著他而來,對他有所不滿,導致模糊了檢討會議的焦點,變成互相在檢討工作進行中,到底是誰有問題,是誰的責任,而不是在探討到底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未來如何防止再發。

        主管會給部屬「對人不對事」的感覺,其實是主管在質問時所用的主詞是「人」,是「你」,是「你怎麼做這種事」,「你怎麼會這樣做」,「你們在搞什麼啊」,「是誰讓你們這樣做的」….這樣的措詞所造成。

        用「你+行為」這樣的措詞, 立即會讓部屬覺得主管是在指責他的行為,當下會議就形成對立,立即會挑起工作責任歸屬的爭論,對主管的指示是否清楚的爭論,對工作過程主管有無盡責的爭論,對部屬是否了解指示的爭論等,這些爭論對問題的檢討與解決其實完全沒有幫助,只是嚴重澆熄部屬往後的工作熱情,撕裂主管與部屬雙方的信任基礎罷了。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5432          帶人要帶心,這是每個晉升為主管的人,都會被教導的事。但是部屬對主管不滿的聲音,好像總是充斥在辦公室,不絕於耳,謾罵與譏笑主管也是員工下班後聚會,必有的節目。

大部分的主管應該都不知道自己在部屬心中的評價;我常看到許多部屬在主管面前是卑恭卑敬,言聽計從,但是在主管背後卻是把主管罵得一文不值,落差之大,有時還令人有些錯愕。

          如何了解自己在部屬心中的地位,其實可以透過類似周哈理窗的四宮格的方式分析,從自己與部屬大家互相開放的區域有多大,即可以了解自己與部屬的關係,是停留在陌生人,競爭者,朋友或是家人的階段。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N3922         每個主管幾乎都是晉升主管後,才開始學做主管。而當了主管以後,才發現原來以前當工程師或管理師時,彷若是「一人飽就全家飽」的單身漢生活,只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對老闆有交代,就過關了;但是當了主管,才發現就好像兩人結婚一樣,上有公婆岳父母要照顧,所以需做好向上管理;平行有妯娌姻親要問候,所以要做好橫向管理;生了小孩要花時間陪伴照顧,所以要做好向下管理;突然間,身旁的利害相關人(Stakeholder)倍增,不知如何是好。外部市場有看到「專案管理」的推廣課程與認證,卻沒有「部門管理」或「部門主管」的課程與認證,可以讓自己快速的學習與上手。

向下管理,從PDCA的循環來看,包含P進行目標的規劃,D任務的執行,C績效的檢討,A持續改善四大步驟。

目標的規劃包含,擬訂部門的願景與策略,年度的工作計畫,人員組織與預算,績效指標的設定;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100           部屬對主管的滿意度不高,幾乎是普遍的現象,也是許多員工離職的主原,主管幾乎每天與每個人共同工作,但為何會對主管不滿呢,我覺得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對主管期望過高。

許多人認為主管就應該是比自己更厲害,不然怎麼能來領導部門或公司,交辦工作呢?但仔細一想除非這主管以前是做與你相同的工作內容,不然他怎麼可能比你更了解你的工作呢?尤其主管管轄的人員至少超過一人以上,他不可能樣樣都比每個人精通,尤其是越高階的主管,越不可能在工作技能上,比得上每一個人;所以認為主管應該比自己更厲害,絕對是把主管神化了。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不是說了嗎?在一個組織中,每個人終將被晉升到他所不能勝任的職位。

因此主管這個不懂,那個不知道,是必然的現象,部屬最該擔心的應該是主管無知卻不自知,還假裝自己無所不知,那才是組織最大的災難;因此員工要向上管理,第一件事就是先把主管當白痴。要管理一個白癡或傻瓜,你應該執行以下四步驟: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2545          常聽到許多主管抱怨,不知道部屬在做什麼事,或是抱怨部屬每天好像很忙,但是主管交代的事情都沒有進度,或是所做的事不是主管想要的。

因此常要求公司人資單位,儘速製作各項管理辦法與作業規範流程,要求每個職務撰寫工作職掌說明書或程序書;或對現有員工進行工作盤點。弄得好像組織各項作業只要有管理辦法與作業規範流程,組織的作業就會變得順暢;員工有了工作職掌與職務說明書,工作成果自然就會呈現;主管要的報告,按照規範進行,時間到了,文件就會出現在主管的桌上似的。

        如果工作職掌說明書有這種功效,那哪裡需要管理,又哪裡需要主管?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育訓練一直是許多公司每年預算必列的項目,但是如何確保訓練的成效,卻是人資單位難以回答的問題。老闆常問花這些錢上課,到底有沒有效果呢?但很多公司人資單位的訓練確實就停留在大家起坐一堂,看著投影片,聽講的方式,效果確實令人質疑。

企業不管是內訓或外訓,訓練的目的,不外是想要先改變學員的觀念進而改變其行為,但要如何改變呢?不管是上課或做中學(OJT),一定要有「五到」的過程,也就是眼到,耳到外,同時需搭配口到,手到和心到的作法。

眼到,最典型的作法就是看講義,SOP,或上網自己學習(e-Learning)看影片或看錄影帶。這種學習方式,就像許多公司的走廊,辦公室貼了品質第一,安全至上,顧客至上,愛護環境等海報標語一樣,就想期待公司的產品品質日日進步,工廠事故逐步降低,環境每天整潔嗎?公共場所常見的注意交通安全,廁所內張貼注重清潔或是像大陸推行的文明運動,不要隨意吐痰,不要亂丟垃圾一樣,若沒有搭配其他作法,縱使到處提醒,時時提醒也難有效果。這也是許多公司的品保、環安或稽核單位把工作重心放在貼標語,做宣導,用嘴巴推ISO一樣可笑。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關將至,許多部門人員開始蠢蠢欲動,高流動率的部門主管開始拉警報,要求人資單位做好留才的工作。人資可以做什麼事呢?部門人員流動到底是誰的責任呢?

        一般來說,部門裡頭若買了一台百萬元的設備,公司大都會要求部門裡要指定專人負責維護,每月甚至每周需要固定加油,擦拭保養,有的每天還要做例行的日常點檢;但是對部門的員工,每人年薪可能從五、六十萬元起跳到上百萬元都有,但一般公司並沒有指定專人負責保養的工作,更不要說每日的點檢了。許多員工可能從進入公司以後,主管就拼命使用,尤其是越好用的部屬,操得越兇,一定要等到有一天這人提出辭呈,才會有人去問他為何要離職。

   大家都知道,機器平常若不保養,使用壽命一定變短;部門人員主管若不加以關心,怎會留得住呢?但要如何關心員工呢?我覺得下列是主管一定要先做到的三件事: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到企業當顧問有三種類型,最簡單的方式是講課,其次是企業現有問題的診斷,提交解決方案,最難的是輔導改善方案上線,繳出改善成果。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公司附近最近新開了一家牛肉麵店,午餐時間同仁抱著嚐新的心態去品嚐,但可惜,大家都覺得不怎麼樣。公司方圓幾百公尺牛肉麵店已經有好幾家了,吃來吃去,好像都沒什麼特色,沒能出現一家有好吃到需要排隊的,同仁都覺得這些麵店的老闆,為何不能做得更好呢?還是店老闆覺得生意只要能餬口即可?

在公司的日常工作上,也看到同樣的情況。大家處理手邊的工作,就照著以往的作法,日復一日的執行,譬如收到電話帳單,就填寫付款申請單,簽名蓋章後,送主管簽核,再送請財務付款;每月經手的單據,就按照公司作業流程規定,一一執行,對經手的金額款項,這月是否變得較高或較低,是否有異常,並不在意,當然更不用談思考是否可以簡化了;同樣的,大家在工作為何不多用點心呢?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