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到企業當顧問有三種類型,最簡單的方式是講課,其次是企業現有問題的診斷,提交解決方案,最難的是輔導改善方案上線,繳出改善成果。

 

講課,較無經驗者講些理論架構,轉述一些道聽途說的案例,穿插網路找來的笑話;較有經驗者提供過往企業實務作法,採用的表格,遭遇的困難點,一天下來曲終人散,互留聯絡方式,輕鬆寫意。

 

企業診斷,則要從面談公司內相關作業人員開始,了解現有作業流程與規章制度癥結,最後要能明察秋毫一針見血點出問題,擬訂具體行動方案與時程計畫,需時至少一周,只想靠一張嘴,有時還很困難。

 

至於要把診斷的方案,拿來執行,三兩個月內,看見成效那難度更高;因為幾乎所有的問題點都會與「人」有關,且牽涉到的人員,可能包括瓶頸所在的老闆或經營者,部分主管或是最基層的員工。

 

企業所要解決的問題,任一方案幾乎都要改變到現有的流程作法;換句話說,就是要現有的人員,改變自己的習慣,走出現有的舒適圈,而這對許多人來說,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因此抗拒就是一定會發生的行為了。最常見的現象,我把它歸成「三不一沒有」---「不」知道,「不」可能,「不」會做,「沒有」辦法。

 

不知道,這是第一階段的抗拒用語。「為何要這樣做」,「不知道」;「這樣做沒問題嗎」,「不知道,以前就是這樣做了」;「可以改變嗎」,「不知道」;這是第一階段,員工不想花腦筋的回答,這時你若要求改變,就進到第二階段的抗拒用語---不可能。

 

「那這可以改變一下嗎」,「不可能,這樣可能會影響其他人的作業」;「請改為這種作法」,「不可能,這會影響品質」;如果你告訴他,若出問題,我來負責,你盡管去做吧,那第三階段的抗拒用語就出來了----不會做。

 

「就照這樣做吧」,「這樣我不會做」;「用這種方式可以吧」,「這種方式我不會做」;這是員工把工作意願的問題改變為工作能力的問題了。

 

如果好不容易,有人口頭答應配合,接下來,你要求團隊的其他人也配合時,你可能聽到的就是----沒有辦法,「我可以配合,但其他同仁我沒有辦法說服」,或是「我願意試,但我沒有辦法保證,員工不會反彈」。

 

遇到這種情況,一般人就是改變自己。第一種改變是選擇留下來,大家一起同流合汙,反正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習慣以後,三不一沒有的說詞,你也可以應用自如了;另一種改變就是離職,眼不見為淨,良禽擇木而棲,不必為五斗米折腰。

 

若上述兩種都不選擇的話,那就是留下來,堅持做自己,去改變現狀,同時也要改變其他不想改變的員工,這時就要有長期抗戰的準備了,而這選擇自己就需要有相當的能力與耐力了。

 

主管要如何做,才能將「三不一沒有」的員工,扭轉過來呢?我覺得需採三步驟:

 

第一步就是,每天找基層主管開早會,每天2030分鐘即可,檢討基層主管與所屬團隊昨天的工作成效與今天的工作計畫;目的是確保團隊在做對的事,在做你要求的事,如果團隊沒有遵照要求的事項在執行,早會後留下來,再告知一遍,完整去除員工「不知道」與「不可能」的藉口。

 

第二步就是,每個人每周交工作周報外,找基層團隊每個人,每周開周會;若是團隊人數較多,就開月會;會議中每個人要報告這期間的工作內容與遭遇的問題;這是在確保團隊把事做好,做對,而團隊所提出的問題給予解決,不管是靠自己或找外力幫忙,這是在去除員工「不知道」,「沒有辦法」的藉口。這時有最高主管的授權就是關鍵了。

 

第三步就是,在這一段期間開始思考幾個關鍵位置的備案人選,針對績效不佳的主管或意願不高的員工考慮更替計畫;畢竟要走出舒適圈不是所有的人都做得到,因此隨時準備口袋人選;甚至有些職位,短期內自己要有跳火坑的心理準備。這也是空降主管要建立自己的灘頭堡時,必要經歷的過程。

 

我曾經有過幾次這種整理整頓的經驗,遇過整個團隊在第一年內,走得只剩下一個員工留下;但只要做好備案計畫,人員轉過一圈後,從此團隊就進入正向的循環;不過這種管理方式,只有在私人機構行得通,如果是公家機構,主管對三不一沒有的員工,無權可調動,就完全無可奈何了。

 

arrow
arrow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