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在資訊單位工作時,都會被要求定期執行列印報表的批次作業(Batch Job)。由於白天執行批次作業,會吃掉大部份電腦主機的資源,影響一般使用者線上即時作業(on-line job)的效率,因此資訊單位都會選在下班後執行。當時這種批次作業大多是公司原物料採購,庫存或過帳相關的報表,每天下班後都需留一人花費兩三個鐘頭執行電腦指令,列印出一疊厚厚的報表,放在報表架上,待明日生管或物管的助理人員來取走。
有必要每天執行這些報表嗎?有人在看這些報表嗎?這是有人提出的疑問,問了資訊單位內的老人,沒人知道有無必要,只知道之前有人被交代要如此做,所以就每天留人下來做,已經執行一兩年了。
因此就有人提議,那何不先不要執行,看使用者有無什麼反應。結果一天、兩天、三天過去了,都沒人來反應,直到一兩周後才有位物管的管理師詢問,怎麼都沒有看到報表?我們問他為何過了這麼久才反應,這位物料管理師才說,因為很久沒看到有人送報表來,他覺得有點奇怪,所以才提問;再問這位同仁,有在使用此報表嗎?他的回答竟然是,也不見得需要這些報表,有些資訊直接從電腦查詢也可以知道;再問他為何要印這些報表,他的回答竟然是,他也不知道,他來之前就一直在印這些報表,他也不知道原因。
這個案例想說明的是,其實每個公司多多少少都存在著許許多多可以改善或改變的地方,只不過沒人看見,或是有人看見,但沒人願意嘗試想去做改變。也因此許多公司都會鼓勵員工主動去做改善,只不過要能主動改善,主管與員工都必須先有幾個特質:
一是要有好奇心,願意下到作業現場實地觀察,觀看每個人實際作業的方法,看到不了解之處,主動詢問,才可以發現問題;許多主管及工程師不喜歡到現場去了解人員的作業,只憑空想,發號司令,離實務太遠,絕對沒有辦法做出改善。以上述的案例來說,其實這些批次作業已經執行一兩年了,為何沒人查覺有異,若非有人好奇的詢問為何要做,相信不知會有幾年的時間,資訊單位每天還是要花兩三個小時在做一件不知緣由的白工。
二是要有冒險實驗的精神,也就是有人看到了問題,還要有勇於嘗試的心態,願意想要改變,進行試驗,而非看到問題,卻不想行動;上述的案例,就是大家覺得不執行這報表,應該不至於有太大的風險,所以嘗試停做看會有甚麼結果;如果有些工作人員擔心惹上麻煩,打安全牌,或是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囿於現狀,也就難做改變了。
三是要有突破現狀的觀念,每個人在現有工作上,凡事都要思考能否提高效能,減少作業時間,降低成本;不然每天不僅做著同樣的工作,類似的事情,也可能今年花了一周的時間完成,明年也是花一周的時間,後年還是花一周的時間才能完成,如此下來其實縱使你工作了三年,其實與工作一年並無差異;你的三年工作經驗,不也就是三個一年的經驗罷了嗎?未來縱使再工作十年、二十年與他人工作兩、三年有何差別呢?
這也是許多人員縱使工作十餘年,但還是無法往上晉升為主管或更高階主管的癥結所在。因為無法思考現有工作如何再改善,再突破,工作再久,其實並無法累積更好的經驗,也沒有學習到更多的技能與知識,對個人來說,其實是呈現停滯的狀態,當然也就難以晉升。
同樣的道裡,公司在設定了年度目標,策略,預算計畫,部門KPI,行動方案等,還必須要走完PDCA的第四個步驟,也是最後一個步驟的A(Act)--改善,才算真正完成了管理工作的最後一哩路。
換句話說,各部門執行的成效,除了定期召開績效的檢討與追蹤,還必須從檢討的過程中,找到下一次如何做得更好的方法,重新擬訂新的SOP(標準作業程序),如此公司才能真正改變體質,訓練出有新思考角度的員工,提升競爭力;不然公司每年的目標只是換湯不換藥而已,用同樣的資源,包含人力,預算,時間等,做著重覆的工作,沒有新意,沒有突破,大家只求平安過日,這也是目前台灣許多公司,會逐漸走下坡的根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