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許多朋友都屆臨從職場退休的年紀,退休後的生活安排不外是四處旅遊,早晚運動,重學語文,幫忙帶孫兒或到圖書館、醫院當義工。

        有位朋友,以前在資訊顧問業負責業務開發,現在退休後,在一家企業兼職顧問,每周上班兩天,其餘時間則被邀去佛教的道場聽經;就他的描訴,他覺得還蠻享受過程的,他也極用心研讀,倒是他對道場規定,新人必須定期公開對師兄姐們發表聽經的心得,讓他覺得壓力比以往當業務時,對客戶簡報還大。

        還有一位則是從事企管顧問多年的朋友,之前本身就在長老教會做奉獻;退休後乾脆去念神學院,現在當起職業牧師來了。不過他倒是不改企管顧問的職業病,在各地教會宣導,神職人員不要只待在教堂或聚會所,應該要走出教會外部,主動去接觸新客戶,宣揚教義,而不是只在教會內守株待兔,靜待客戶到教會聚會;把企業以客為尊,顧客導向的想法,帶入非營利事業內,真不知是否能被現有的神職人員所接納。

        目前一些由較大公民營企業退休下來的主管,其實不乏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許多人的年紀或許都在50~60歲前後,而他們都擁有20~30年的工作經驗,其實相當寶貴,若就此棄置不用,倒是相當可惜。

雖然有些退休人員到非營利事業的醫院,圖書館,甚或公家服務機構當義工,可惜都是擔任一些門口的引導工作,櫃台的接待說明,傳單的發送等簡易的工作,與這些人過去寶貴的工作經驗,都毫不相干,其實相當可惜;畢竟退休主管的這些工作經驗,也都是曾經耗用國家社會的資源,累積得來的。

        因此,如果他們想退而不休,那轉到營利事業的企業界去當義工,應該會更有意義,原因是:

第一,台灣的企業,其實可以改善的地方還很多,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業或微型企業;這些企業的行銷業務,生產技術,行政財務管理都大有改善空間,如果這些企業能稍做改善,效率或效益都可能提升,若能因此幫助這些中小企業,強化他們的經營體質,提升作業的效能,不僅僅是對企業老闆有所助益,對企業的員工,企業的供應廠商及客戶,都是一大助益;間接的對企業所在的地區就業機會與政府稅收,也會因此受惠。甚或退休人員在這些企業當義工,若對企業能有效益,說服企業拿出部分獲益,協助當地社區貧苦的民眾,這比到道場修行或到教堂講道,應該更是功德無量。

第二,目前這些退休人員,在非營利事業的醫院,圖書館,公家機構當義工,都是無給的服務;對這些非營利事業的醫院,圖書館,公家機構來說,他們若想要提供更好的服務,應該要花錢聘請人員來做這些事;退休的人員免費做了這些事情,不正間接剝奪了無經驗年輕人的工作機會嗎?因此,退而不休的企業主管到中小企業擔任較低收費的講師或有給職的高階主管工作,一來可以分享過去的經驗,有益中小企業的發展;二來直接提攜後進,培養未來的人才,這比在醫院、圖書館當免費的義工有意義的多,何樂不為呢?

第三,有意真想要修道者,到中小企業界來修煉,更是好地方。中小企業不像大型企業,許多都是家族企業,缺乏制度規範;裡頭的主管多是皇親國戚,公司許多措施,可能讓現有的基層員工窒礙難行,怨聲載道。如何轉變企業主的心態,讓勤儉持家的第一代創辦人或無基層經驗的第二代,願意從人治走到法治,視公司人才為企業競爭的利器,這種考驗才是把工作職場當人生道場的大好機會。以前自己工作時,可能有經濟壓力,有些事雖心有想法,但常為五斗米不得不折腰,現在沒有經濟壓力,可以放手一搏,有話直說,不需如半澤直樹須苦心等待時機,再來以牙還牙,加倍奉還,而是隨時都可以達到「管」人「理」事「做自己」的層次,不亦樂乎?

退而不休的主管,到台灣的中小企業去奉獻幾年,當成是自己對社會的回饋,應該比在非營利事業機構當個免費的義工,要有意義多了。

arrow
arrow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