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1557.JPG

         在外商工作過的人,對外商印象最深刻的大概就是人員對待與培訓。一般對外商的印象就是高薪高壓力,其實外商與台商在人力的運用上,從一開始的觀點就不一樣。外商的管理偏重以「人」為,台商的管理偏重以「事」為中心;外商把人事部門稱為人力資源部,是把人為「資源」之一,注人員的表現好壞未來的潛力,台商也把人事部門稱為人力資源部,但把為「成本」之一重的是人員薪資的高低忠誠度

在人員的任用上,外商在面試後會評估應徵者的經驗及未來的貢獻度加以核薪,每個職級薪資的上下限較寬,能接受技術好的部屬薪資高於行政主管;台商則是希望先看到表現,再視表現的成果,考慮是否給予其要求的薪資,每個職級的薪資上下限較固定,會考慮上下階人員的薪資距離,更不用說部屬的薪資高於主管。從任用上就可以了解:外商是「先給予再要求」,台商是「先要求再給予」。

在人員的核薪或調薪上,外商會按照市場行情給予薪資福利,不排斥高於市場行情;台商給薪時會一直擔心薪資會不會給的比市場高,破壞行情得不償失。外商想的是如何找到好人才提升公司的價值,台商擔心人事成本過高無競爭力。對於市場提供的薪資調查資料,外商會希望自己可以在中上行情的,台商將薪資調查視為參考值,偏好老闆間私下探聽,希望自己不要在後段班即可,這也是一大不同。

第三是員工核薪後外商習慣設定工作目標,觀察新人的表現,若發現並不理想,就會請主管直接告知當事人,並做績效輔導的面談;績效輔導後,若連續幾次還是沒有改善,外商就會要求員工自行離職,由於有績效面談的書面記錄,所以這種處置並不違法;而台商則是錄用時不捨得給薪,錄用後也沒有設定甚麼工作目標,等感覺員工表現不夠理想時,又不敢明講,沒有人想當壞人,搞得當事人自我感覺良好。等到公司忍無可忍,員工進到公司都已經大半年了,這時再來告知員工績效不佳,員工都很難接受。尤其錄用後又沒有設定明確的工作目標,面談時又不做績效面談紀錄,因此要用績效不彰的理由請人離開變得很難。常是請人走路都要再花錢,不僅雙方搞得不愉快,也導致公司擔心請神容易送神難,用人越來越保守。

第四是對人員的教育訓練想法不同。員工入公司一年半載後,外商若看到工作表現不錯,會想擴充其工作的領域,增加其工作深度與廣度,這時不僅提高工作目標,同時也會給相對的訓練。而對訓練的投資,外商看到的是員工潛力的開發,台商就不一樣了,看到的還是成本的增加,因此能省則省,讓員工完全是自生自滅,進了公司數年不知道何謂訓練,這也是外商與台商的大不同的地方。此外,外商定期辦訓練後,會評估訓練的成效,台商則不捨得花錢,但好玩的是花錢訓練後,對成效又不太做評估。

由於持續做培訓,所以外商不太擔心主管流動與更替;台商由於訓練少工作固定,人員不太進步,加上擔心人員流動,因此只好一直重用老員工或老主管,覺得只有老人忠程度高。因此每個人就是用著一成不變的招式,數十年如一日,只要佔好位置,不患大錯,也不用進步,久而久之公司停滯不前,人才在台商也很容易變成奴才。

從上述的比較可以看出,雖然都稱做人力資源部門,但是在外商人員可能成為人才,在台商人員可能變成奴才,差異點就在是否做到「勇於給予,勤於指導,敢於要求」這三件事,而這三項也是公司人力資源管理成敗的關鍵。

arrow
arrow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