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5432.JPG

         常遇到告知設備壞了要買設備,屋頂漏水要找廠商來報價,問他們壞在哪裡?為何會壞?常一問三不知。只提建議或方案,卻不知道問題的根因,不想追根究柢,探討問題的緣由,好像是許多公司的通病。不只是設備維修的案例,公司業績問題的報告,品質變異的分析,也都有此種直接跳入結論的狀況,不知與台灣從小到大的考試,只求快速的答案,不尋求其他的可能性是否有關。

 

不探討問題真正的原因直接跳入對策,有時並沒有真正解決問題,只是掩耳盜鈴,按熄問題的警示燈號,只是治標,問題還是會再度發生。如何治本?最基本的三個步驟就是1問題的掌握(問題),2.打算解決哪項問題(目標),3.解決的方案是甚麼(對策)。

          1. 問題的掌握,也就是先對問題本身進行了解,報告人要對事件做通盤的了解,這是解決問題的基本起始點,也是最困難的地方,所以大家都不想做。可是如果一開始就搞錯了問題所在,那後面所提的方案,所花的時間都是白費。因此在一開始就要掌握全盤資訊,不要道聽塗說。步驟一又可以細分成兩小步驟。

1-1先針對問題相關的人、事、時、地、物等現象做掌握,也就是與事件相關的人員,對象等都去了解,掌握發生的時間,地點,事件經過,問題的嚴重性,也就是5W1H(WhatWhoWhenWhereWhyHow much)的了解。不想道聽塗說,就要執行「現場、現物、現實」三,也就是到現場走一趟,運用現場實物思考,掌握真實的狀況,像偵探一樣到現場,不要只是聽報告。因為機器壞了,可能不是機器的問題,是冷氣不足過熱造成;屋頂漏水,可能不是屋頂問題,是牆壁水管老舊造成。

1-2是將了解到的內容整理出頭緒,最簡單的就是套用人、機、料、法做為整理的方向,畫成魚骨圖的四大支幹,再將支幹上可能的肇因,大家腦力激盪找出可能原因;對沒有把握的原因,也可以做再現實驗,以免誤列。能列出原因,其實解決方案也呼之欲出,不列出原因,就是鋸箭療傷,早晚會復發。

2.打算解決哪項問題(目標),也可以說是要達到甚麼效益。要解決的問題若是較簡單,目標可能可以畢其功一役;若問題較複雜,能投入的人物力資源有限,就必須分優先順序完成;這時所定訂目標就可以套用SMART五原則也就是目標要具體(Specific)可衡量(Measureable)可達成(Attainable)相關性(Relevant)時效性(Time-based)等,有了目標後,就可以思考要達成目標的具體方法。

3.解決的方案(對策),就是要想出解決的方法,同時確保問題獲得解決。使用了人、機、料、法來分析原因,後續就可以針對人、機、料、法各項原因,來討論可能解決的方案。

「問題—目標—對策」三步驟的結構,其實就是檢討過去,思考未來的架構,所以可以運用在企業產、銷、人、發、財各部門日常的工作檢討報告,也可以用在各部門未來營運的規劃書內。這架構若運用在銷售簡報時,可以把問題變成需求,所以許多業務的簡報就成為「需求—目標—對策」的架構;或是把需求再擴大成市場趨勢,就變成「市場趨勢—目標—建議方案」的企業診斷簡報架構。「問題—目標—對策」這三步驟其實只是PDCA的P而已,若是再延伸到DCA的執行與檢討階段,就變成「現狀掌握—目標設定—原因分析—對策擬定—對策實施與檢討—效果確認—標準化」的問題改善步驟了。

所以「問題目標對策」三步驟是最基本的邏輯,方便了解問題所在,以及想要如何解決的原因。不知道原因,也不想探討原因,問題並不會自動消失,只是在浪費時間金錢,讓團隊運作彷彿鬼打牆而已。

arrow
arrow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