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03006.JPG很多人出國時都有去銀行兌換外幣的經驗,不知你有沒有發現,銀行高掛的外幣買賣匯率,所謂的買入與賣出,是指銀行的買入外幣與賣出外幣的價格,不是客戶的買入與賣出的價格。對於這種買方導向的表達方式,剛開始很難適應,這完全不是客戶導向的標示,而是銀行本位的標示。高掛的外幣買賣匯率不就是要給銀行的客戶觀看與了解的嗎?為何不是用客戶的角度來呈現,而是用銀行的角度來呈現呢?

或許銀行高高在上有其歷史的包袱,但是許多公司的表單名稱設計裡,也不知為什麼,總無法令人一目了然。舉例來說,有些公司的財務單位設有「付款單」,就令人看不懂,到底是你要付款給公司,還是公司要付款給你;事務機器損壞要填「叫修單」,那到底是填單人要叫人來修,還是填單人要請廠務或總務單位叫人來修?

更常見的是許多公司都有所謂的入庫單或出庫單,當你看到入庫單時,你不太能判別這到底是指原物料要從供應商收料到倉庫,還是生產線的成品要入到倉庫去?出庫單是指倉庫要發料到生產線,還是成品倉要出貨給客戶。

任何交易,其實都有主動與被動兩方,如果不能從單據名稱讓人一目了然,其實會增加大家溝通的困擾。許多人稱讚台塑企業表單制度設計的完整性,事實上台塑所有的表單,即是從填單者就是主動的一方來設計表單名稱的。

因此外面供應商送貨到公司的物料倉庫時,點收數量的單位是倉庫人員,所以倉庫人員根據供應商的送貨單填寫的單據就叫「收料單」,而不是入庫單;物料倉庫要發物料給生產單位使用時,若是由倉庫人員按照生產計劃主動發料,那倉庫所用的單據稱為「發料單」,即發出材料之意而不是出庫單;當生產人員發現所拿到的材料不足生產使用,需再向倉庫拿料時,生產單位所填的單據就不是發料單而是「領料單」,即生產線主動向倉庫領取材料之意,兩者雖然都是倉庫數量的減項,生產線數量的加項,但是單據不同顏色不同,也可以識別出是生產線生產過程原物料超用的情況。生產線要將多餘的用料或是有瑕疵的物料,退回給原物料倉庫,就用「退料單」。

生產單位製造出來的成品,要將成品送進成品倉入庫,生產單位填的是「繳庫單」,而不是入庫單。成品倉庫依照出貨指示做出貨的動作,所用單據的名稱就叫「出貨單」而不是出庫單,當出貨的貨品有瑕疵,被客戶退回時,就用「退貨單」。

依此邏輯,大家就可以明白「請購單」與「採購單」各是誰該填的單據了;使用單位要請總務或廠務單位來修理設備,就應該叫「請修單」不是「叫修單」,「叫修單」應該是總務或廠務單位要叫外部人員來修理所用的單據;員工要申請費用,所使用的單據應是「請款單」,財務單位要付款所用的單據才叫「付款單」。

從公司表單的名稱,其實就可以看出公司管理者本身的工作經驗與細膩的程度,而不是只一昧抄襲他家公司的作業流程與表單,卻讓使用單據的一般人員用的迷迷糊糊。

arrow
arrow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