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7140.JPG

    許多企業使用ERP(企業資源管理)系統已有多年,老闆總覺ERP系統就是一個花錢的電腦系統,看不出對公司的作業能帶來甚麼效益。確實許多公司導入ERP系統後,協助公司從供應商進貨(採購原物料),工廠排程,設備安排到生產製造,到產品或服務交運給客戶端,同時完成會計帳務與成本計算的整合管理,就如此而已。從上述的作業順序可以發現,如此只是將人工作業轉入電腦作業,紀錄各項作業過程,同時提供快速查詢資料的功能而已;其實ERP系統若真能好好運用,是可以發揮許多管理效益,也就是除了可以統計過去,還能管理現在,並找出有效的作業模式來預測未來。

        統計過去,是ERP系統最基本的作業功能,就是把輸入到電腦裡的資料加以統計即可,譬如銷售統計表,工廠半成品或倉庫成品的庫存統計表,應收應付帳款明細表等。一般公司只要老老實實地依照ERP系統的操作步驟,按部就班的把逐項交易的資料在發生的時間地點,正確的輸入,即可以輕易達成統計過去的目的。而這幾乎也是目前使用ERP系統的企業,主要使用的功能;也因為如此,所以企業老闆才會覺得ERP系統效益不大。問題就出在,企業在ERP系統的應用上停留在資料處理的階段,沒有把資料轉為有用的資訊,因此要發揮ERP系統效益,在系統的應用上就必須進入第二階段的管理現在。

        管理現在,就是要將ERP系統內的資料進行各項分析與比較的工作,從中找出異常或各部門可以加強的工作事項。譬如銷售統計,不是只有每月或每季的銷售金額統計,事實上應該做到有客戶別,產品別,地區別,業務人員別,銷售毛利率別等等的期間交叉比較,從這些比較圖或是期間趨勢圖,看出問題點所在,並分別做出改善或改變的對策。業務人員或管理階層是否關注

        同樣的比較圖或趨勢圖,除了銷售類的資料,也可以套用在生產效率的分析,生產品質的分析,新產品研發的分析,機械設備保養的分析等。如此是才是把收集到的資料(Data)變成資訊(Information);由於這需要有經驗的人力,因此在一些大型公司比較看得到在使用ERP系統有如此較深入的應用外,大部分的企業由於人力不足,實務經驗不夠,加上主管不重視從數據的分析比較找對策,所以ERP系統所使用到的廣度與深度就受限。

        預測未來,其實就是把上述電腦系統可以提供的管理資訊,再加上一些外部的資料,累積過往經驗,整合成一個預測模式。譬如從客戶別,產品別,地區別,再加上客戶年齡,消費習性,競爭同業業績的消長等資訊,可能可以得出不同產品的生命週期;再譬如從自動生產設備的速度,時間,壓力,用量等,再加上作業環境的溫濕度,產品的品質良率,可能可以得出不同生產參數下,產出的產品品質,或是得出自動設備的參數調整模式。這就是將資訊(Information)再進一步提升到智慧或智能(Intelligence)了。

        從統計過去的資料收集,到管理現在的資訊比較分析,到預測未來的智能運用,是ERP系統可以循序漸進,逐步發揮的系統效益。企業的ERP系統若能夠達到此種層次,以此為基礎平台,再連結到工廠的生產製造系統(MES系統),物流系統,倉儲自動化系統,無人搬運車,機械手臂等系統,才能達到所謂的智能生產,AI或所謂的工業4.0的層次,否則只是導入條碼,QR code,感應器,偵測器,影像掃描等,就算是工廠自動化嗎?

arrow
arrow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