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人力資源 (2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許多人資的部門願景都寫著要能成為企業的策略夥伴。從企業整體營運的角度來看,任何一個部門都應該要扮演企業的策略夥伴,不僅僅只是人資;研發,生產,品保,業務,甚至採購,物流,資訊,會計,財務等,哪一個單位,不都應該是企業的策略夥伴?倒是我常開玩笑的向部門主管講,如果今天你們部門不見了,公司仍然可以營運,接單、生產、出貨、收款不受影響,那你們部門的存在價值可能就要注意了。

        所以不管是哪一部門要成為企業的策略夥伴,我覺得基本問題在於,企業在制訂策略時,這部門主管有參與嗎?如果沒有參與的話,如何能了解公司未來三、五年的營運方向呢,要想扮演企業的策略夥伴,當然就更加困難了。

        舉例來說,公司若策略性的決定,未來三、五年的重心是放在亞洲新興國家上,人資如果不清楚的話,當然就無法先對這些新興國家的勞動法規,出差或派駐的勞動條件先收集資料;無法掌握先機,自然就無法成為策略夥伴,甚至連基本的年度訓練方針都搞錯了,要開的語言課程,可能是越南文,印尼文而不是英文了。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完年後,有員工離職,也有主管離職。雖說人來往人往好像是台灣企業的常態,但看到新到任不久的主管離職,總是會引起大家的議論。有人責怪公司環境不佳,也有人質疑新主管搞不清狀況。

其實去一個公司當舊部門的新主管,就是俗稱的空降部隊,空降前與空降後是有層層的功課,需要先了解的。

空降前,首要應是對空降職缺的探討。這職缺是新設立的,還是已有前人離職的懸缺。若是新設立的職缺,設立此職缺的目的為何?公司對此職缺的期望是什麼?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據報導,88%的上班族,想在年後跳槽,而據統計年後轉職主力,以廿五到廿九歲的年輕生力軍為主,其次是卅到卅四歲的職場中生代。就一般人的認知,卅五歲以後,轉職的困難度是越來越高。

過年前後,公司內也有主管異動,由104篩出一些應徵者的履歷,發現四五十歲以上的中高齡的待業人員還不少,這有點顛覆了以往的認知。從這些中高齡待業人員的履歷發現,中高齡待業者,越是在後來幾年任職的公司,在職年數卻有越來越短的現象。與幾位應徵者面談後,發現了幾個狀況:

1.這些中高齡的待業人員,許多都是早期待在台灣資訊電子業或是外商的人員,當這些產業或外商逐步離開台灣,往外移後,已當上課階主管,甚或理階主管的人員,也約莫在40歲左右,在國內的企業已很難找到合適的職位,而且其所要求的職稱與薪資也都遇到瓶頸;因此只能原地踏步,甚至拉長待業時間。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最近去大陸看了一家台商公司,老闆對工廠的幹部,諸多抱怨,每日幾乎都聽見老闆嚴厲的斥責,我於是就講下面這個故事,給老闆聽。

 有位台灣老闆去大陸開民宿,聘用大陸員工做清掃工作。某日早上,大陸員工清掃完廁所後,台灣老闆覺得不夠乾淨,要求他再掃一遍,大陸員工只得又掃了一遍,台灣老闆看了以後,覺得還是不乾淨,要求大陸員工再掃一遍。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因為一篇吳寶春要去星國唸EMBA的烏龍報導,讓馬英九與教育部忙著立法,設法要把吳寶春留在國內唸書。

        這戲碼在企業裡也常常出現。一位傑出的的員工提出辭呈,高層馬上展開留人措施,常見的有加薪,升官,換單位,優惠給假,送出國慰勞等。這些招數有時也常見效。只不過有時也留下不小的後遺症,如破壞了公司原有的升遷制度,獎賞方式,也讓其他員工,看在眼裡不免有起而效之的鼓勵作用。

        這是英明的決策嗎?我覺得,這是沒有整體看問題,做分析的主管常犯的錯誤。典型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作法。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