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導,88%的上班族,想在年後跳槽,而據統計年後轉職主力,以廿五到廿九歲的年輕生力軍為主,其次是卅到卅四歲的職場中生代。就一般人的認知,卅五歲以後,轉職的困難度是越來越高。

過年前後,公司內也有主管異動,由104篩出一些應徵者的履歷,發現四五十歲以上的中高齡的待業人員還不少,這有點顛覆了以往的認知。從這些中高齡待業人員的履歷發現,中高齡待業者,越是在後來幾年任職的公司,在職年數卻有越來越短的現象。與幾位應徵者面談後,發現了幾個狀況:

1.這些中高齡的待業人員,許多都是早期待在台灣資訊電子業或是外商的人員,當這些產業或外商逐步離開台灣,往外移後,已當上課階主管,甚或理階主管的人員,也約莫在40歲左右,在國內的企業已很難找到合適的職位,而且其所要求的職稱與薪資也都遇到瓶頸;因此只能原地踏步,甚至拉長待業時間。

2.縱使在國內的企業找到約略相同的職稱與薪資,對國內傳統產業,家天下的管理文化,以及老闆即制度的作業方式又格格不入;在外商或所謂的高科技產業視為理所當然的辦法公開化,考核透明化,在傳產都好像遙不可及;以往部門習以為常的定期工作檢討,要求部屬報告如期交出,凡事按年度計畫進行的運作方式,在傳產好像也窒礙難行,對下屬必須多方指導,對上司則須說明請示,平行單位很少溝通,好像進到了,多做多錯,不做不錯的公家機構。工作無法適應,導致工作一換再換,而越換工作期間也就越短。

與這些中高齡待業者面談時,也發現一個問題是,這些中高齡的待業人員在爬到課階主管或是理階主管時,專業技能就幾乎停滯不前了,也就是說他們一直專精在原有的專業領域,並沒有對一般公司的作業流程,工作改善方面再做精進,甚或對公司的營運策略,業務拓展有所概念。

        工作職場的升遷,其實有三大難關,第一關是要能先升上自己單位的小主管,如課長主任,第二關是要能晉升為所屬部門的主管,如經副理,第三關是進入公司的高階主管,如協理,副總,總經理等。

        升為部門的小主管,其實還好,只要你在部門內表現的還算是亮眼,大概快則五年,慢則十年,就可以達成。自己單位沒有缺額,也可以在其他單位找到舞台,甚或是跳到其他公司自己升遷自己。

        二是晉升為經副理的部門主管,這關的難度在於,若部門內有兩三個小單位,你如何在這些小主管中脫穎而出?基本上,你除了要讓大老闆覺得你具備更佳的專業,單位績效顯著外,另一個重點是,你在原單位團隊的領導管理必須顯現出魅力,原有的部屬挺你,其他單位人員也不討厭你,人際關係是重點。

        三是進入高階主管之列,這關的難度,除了在原本部門的績效展現之外,你更要顯示出高階主管在營運管理的高度,廣度,同時具對產品與市場的前瞻性。

        面談這些中高齡的待業者,大多還是停留在第一或第二關。由於無法展示進入高階主管的潛力,因此只能在理階或課階主管的職稱內,更換工作。輪換的工作雖多,但職務內容的重複性也高;而歲月無情,年紀就從40歲上下,慢慢移到50歲上下了;這時自己主管的經歷是更豐富了,但是薪資也相對的墊高了,唯在國內能接納的企業卻越來越少,轉業所需的待業時間,就越來越久。

也因此出現具有經驗的中高齡待業者越來越多,但是台灣的中小企業或傳產,卻又找不到優秀的高階主管來協助其發展,這對台灣現況的社會與企業都是損傷,對中高齡待業者個人與家庭,也是一大損傷。

        進入職場後,若是要在民營企業發展,就必需要不斷的學習,精進;張忠謨先生認為職場的終生學習必需具備「有目標」、「有紀律」、「有計畫」三項要素,真是寶貴的經驗談;每個人每年若能設定學習目標,把企業當大學來唸,每年研修不同的科目,若四年可以拿到一份大學文憑,工作三十幾年,應該可以有八九個大學文憑才是,這也只能與年後欲轉職的職場中生代共勉了。

arrow
arrow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