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27日,南部科學園區同業公會,邀請了今周刊的林宏文顧問來演講三星能,為何台灣不能,副標題是台灣電子業的下一步。內容豐富,見解深入。

林顧問認為韓國崛起的原因:

一是韓國的歷史坎坷,民族性強悍;二是韓國政府強力的背書與主導,尤其1997年金融風暴後,全力改革,2005年人均所得就一舉超越台灣;其中還提到國民著重抽象思考與信奉基督新教人口漸多,逐步脫離儒家文化圈有關,這點倒是較少人提到;

至於三星能有今日,就不得不歸功於創辦人李秉喆了。他的理念就是,以世界第一為目標,找第一流的人才,且不斷的要求員工,沒有第一就去死;崇尚人才,認為一個天才可養活十萬人;利用各種手段,收集市場情報,培養了解各國風土民情的地域專家,因此能推出令人驚豔的新產品。

對照台灣,公務員因循保守,要對產業能有支持,十分困難;加上台灣企業規模小,品牌力弱,同質性高,競爭激烈,創新又不足,缺乏改革及升級的企圖心;尤其不適合切入DRAMLCD這種上下游(上游:設備與材料,下游:市場與品牌)兩頭都受人掌握的產業。

因此他對台灣企業轉型的建議有三項:

1.加速進行企業的合併與收購,企業家要有能捨能得的胸襟;

2.產業競爭是國與國的競爭,因此政府的政策很重要;

3.從製造業延伸更多附加價值,讓製造也可以形成獨特且具差異化的品牌。.

針對第一項的企業合併,林顧問提到台灣電子業有四個怪現象,1.公司愈分愈小2.喜用母集團勢力養小金雞3.專業經理人持股很少,績效不佳不會被換掉4.董事會沒有作為,獨立董事功能不彰,形同虛設。

我認為台灣企業老闆這種寧為雞首不為牛後,見獵心喜先撈先贏,不願蹲馬步長期投資的心態若不能改變,企業縱使做了併購,經營理念還是只見股東的利益,公司治理靠家臣,不重視有所謂企業文化的整合。這種合併只是讓員工選邊站,技術也不易生根,兩家合併,一加一不會等於二,還可能小於一。

我遇過兩次公司合併的案例,結論是哪家占了總經理的位置,那哪家的人馬與作業方式,就成了最佳典範(Best Practice),一概照單全收,另一家公司的人員,不是乖乖的配合,就是一起逃亡。

第二項對政府的建議,我認為也是一大問題。這次的年金爭議,有人跟我說,他有位在公家單位上班的朋友,認為公務人員年金領的多,是很公平的,因為可以考上公家機構的人都是菁英中的菁英。不管這是否事實,對這種坐井觀天的態度,我就覺得,政府的改革真是刻不容緩。

第三項讓製造也可以形成獨特且具差異化的品牌。林顧問是希望像台積電的晶圓製造,聯發科的晶片,研華的工業電腦,這些零組件或工業產品,也能如一般消費品一樣,因有其獨特性,可以讓採用該零組件的成品,價值更加提升,一如英特爾”Intel Inside”效果。

這點我覺得是相當可行的。3M的產品不也提升了採用3M原材料的消費品的價值了嗎?我曾經在住友化學公司的集團年度會議中建議,對採用其所生產的偏光板的液晶產品,可以在液晶產品,手機,筆電,電視外貼”Sumika Outside”的標籤,可惜沒人了解。台灣企業的業務,能想出的作法就是,降價,降價,再降價。

三星能,為何台灣不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