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3469.JPG

許多公司老闆常抱怨公司內部會議太多,時間都花在會議室內,甚至有排不出時間開會的現象。公司內會議為何會這麼多?一般認為就是會而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行,三大因素造成,但這些因素分析起來:

        1.會而不議,其實就是會議沒有針對問題在開,也就是說會議沒有明定討論的議程,沒有規定參加的人員要報告的內容,所以報告者只報告自己想報告的項目。以公司每月的營運檢討會議來說,最常見的現象就是業務單位只報告市場概況與當月業績,而影響業績變化的三要素:客戶別的銷售變化,產品的組合,毛利率的差異等沒有分析,這樣如何知道業績變化的原因與潛在問題呢?同樣的,生產單位只報告當月的產出數量與品質良率,沒有報告各工序的原料投入損耗,工時的多寡,直接製造費用,那根本就是在報喜不報憂,有開會與沒開會一樣,這就是會而不議。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E6384.JPG

許多企業的高階主管常被部屬詬病昏庸無能,問這個也不知道,問那個也不知道,好像白癡似的。主管為甚麼不懂,主要原因就是主管都是從某一基層工作開始做起,所以都只熟悉單一功能。譬如生產技術出身就熟製造,財務會計出身就熟財務稽核,行銷業務出身就有興趣於客戶的接觸,業績的提升;這些人都是由於在專業上的表現不錯,所以一路晉升到主管的位置。但因為沒有工作輪調,有管轄其他部門經驗,要如何懂得其他功能的作業呢?縱使是自己原來熟悉的工作,脫節久了,有些細節也會忘記。

因此許多公司開了一大堆主管管理訓練課程,這課程對管理的觀念可能會提升,但若是不熟悉該部門的實務作業,上完課後還是沒有辦法對實務工作進行管理;況且管理課程一般都是從某些案例講管理的執行方式,受訓主管如果對規劃執行追蹤改善無法貫通的話,其實上這類管理課程效果不大,一樣無法掌握部屬的問題所在,當然就顯得昏庸無能。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5518.JPG 

報載亞馬遜在全美各地的倉儲與客服中心,每年都會禮貌性的詢問任職滿一年以上的員工(包含全職與兼職者),他們是否有離職的念頭?如果員工選擇辭職,亞馬遜將給予他們稅前最多 5,000 美元的金額。亞馬遜發言人 解釋,這是他們鼓勵不快樂的員工繼續前進的一種方式,「我們相信如果員工待在一個不想待的地方,對於亞馬遜的員工或公司來說都並不健康。」

在國內許多公司裡,常看到一些年資較深的老員工,除了工作效率不佳外,同時連帶也影響團隊其他人工作的速度與流暢性,造成團隊內的抱怨聲不斷。但是這些人為何會一直留在團隊內,每次去些新公司時總看不懂;有些公司甚至在有新主管報到時,就把處理部門內這些資深員工的工作,列入新主管到任後的任務之一,也甚覺不解。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1473

        曾到一家上市公司去做策略規劃的簡報,簡報完後留美的董事長問我,是否可以用三兩句話解釋一下甚麼是「策略?顯然很多人對策略兩字感覺莫測高深,於是我就在白板畫了三個獨立的圓圈來說明甚麼是策略。第一個圓圈是自己能做的事項,第二個圓圈是自己想做的事項,第三個圓圈是外部要做的事項,公司設法去找到這三個圓圈相互重疊的地方,就是策略。

第一個圓圈所謂自己能做的事項,就是指自身現有擅長的技能,第二個圓圈自己想做的事項,就是自己的願景,有興趣想要達到的目標,第三個圓圈所謂外部要做的事項,就是外部市場或客戶的需求。這三個圓圈能相互重疊就表示,自己能做的事項與自己想做的事項,都有外部的需求並且相互結合。要找到這個結合,看似簡單其實並不容易,不管是公司或是個人都要花時間去思考與探索,有可能這三個圓圈都沒有重疊,也有可能只有兩個圓圈重疊。我們就以個人當案例來檢視: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5639.JPG

許多公司年底都會使用SWOT來規劃下一年度的策略,在劃出四宮格後導出積極攻勢,階段改善,差異化對策,及撤退等四方向,但常也就此告一段落;至於展出來的策略是否與未來一年部門的工作方針或KPI連結則被忽略,導致部門的方針及KPI交由各部門主管自己訂定,如此一來公司的年度策略就與部門的方針與KPI脫節。公司策略要如何與部門KPI連結?基本上進行了SWOT後,還應該再進行下列三步驟:

第一是SWOT只是考量了外部環境的機會與威脅(如市場、產品、客戶、競爭者、技術發明等因素)與公司內部環境的優劣勢(如生產、銷售、人力、研發、財務等因素),兩者交互思考後的公司處境,只是大概的分析,並沒有歸納出接續的作法。也就是說公司在了解自己的處境後,應要明確擬定下一年度公司想要推廣的目標市場,目標客戶及產品組合或服務內容為何,亦即公司在評估自己的競爭的優劣勢後,必須選定自己的目標市場為何?打算銷售那些產品給那些客戶?這是SWOT分析後接續要產出的內容。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成都太古里.jpg

最近政府宣布公教人員不調薪,已是連續7年沒有調薪了。其實國內也有許多有樣學樣不調薪的企業,原因不外是市場不景氣或公司不賺錢。一定要調薪嗎?我認為調薪對員工有其一定的獎懲意義,公司不管有無賺錢都視員工績效表現,每年固定調升或調降員工薪資,要如何做呢?

首先,要先釐清給薪的基礎是來自個人有能力擔任此項工作職務,或是評核該員技能後,算出對應的職等級而給予;因此以工作職務給薪的角度來看,代表只要擔任此職務工作,就應該給予此職務的薪資,就好像當上主管,就應該給予主管的職務加給一樣,當然前提條件是給薪標準要參考市場的薪資水平。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1967.JPG    

       常會接到軟硬體公司舉辦的ERP研討會邀請,會中不免介紹一些導入ERP成功導入的公司案例,這些成功案例特點不外系統順利上線發揮系統功能,降低庫存縮短結帳日數,提高公司作業效益。但是ERP系統順利上線發揮效益,是否就是成功?ERP的導入來說,我覺得成功應有三個層次的指標。

第一是從專案構成的三要素SSR (Schedule專案時程、Scope專案範圍、Resources專案資源/預算)來評估,也就是說所謂成功,基本上要如期完成、如規格品質完成、如預算完成。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5432.JPG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2 (2).JPG

團隊運作問題重重好像是常態,因此常見許多管理專文教導如何打造完美團隊,如何建立高績效團隊,如何領導團隊,專家論述雖多,但看不出一個方法來。其實團隊建立必須經歷的四個階段,在1965年就由Bruce Tuckman提出了,它包含了形成期(Forming)、磨合期(Storming) 、規範期(Norming) 、執行期(Performing),每一階段都有重點工作,前一階段忽略的重點,團隊表面上還是運作,但後遺症卻不斷。

1.形成期(Forming),就是一開始的招兵買馬,這階段的重點就是找到對的人。甚麼是對的人?也就是認同團隊願景,接受達成的目標的人,不管是新找的人或是原有組織內的人,都要評估,能找到認同的團員,團隊幾乎就成功了一半;所以這階段面試是一大重點,可惜許多團隊不重視面試這件事,主管也不重視,公司也不是找最有經驗的人在負責面試,因此進入團隊的人員,技能可能合適,但不見得認同團隊的願景。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成都太古里1.jpg

許多中小企業這幾年也開始在導入ERP套裝軟體,但是常出現ERP系統導入專案進行了大半年,卻仍無法順利上線。於是開始檢討問題出在哪裡?箭頭不是指向資訊系統本身功能不足,就是使用者不會使用兩個問題,形成資訊部門與使用單位相互踢皮球。

資訊部門的人員,認為套裝軟體的功能就是這個樣子,資訊部門最多只能外掛功能盡量滿足使用者需求,其他也無能為力;使用部門則覺得系統的設計根本不了解現有作業方式,使用不方便,所以不願意採用。結果卡在那裏,大老闆也不知如何是好。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