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很擔心自己是溫水中的青蛙卻不自知。那麼在組織的水溫開始升高時,如何能感覺到組織的問題,自我警惕,當個事前的諸葛亮呢?其實從觀察公司日常的工作性質,主管的管理的方式,公司作業的流暢性與部門間的協調順暢性等角度就可以當測溫器了。
若將組織所處的溫度狀態,用紅、黃、綠、藍四個燈號來顯示嚴重度,第一級是接近沸騰的紅燈,第二級是開始冒煙的黃燈,第三級是有點冒泡的綠燈,第四級是常溫的藍燈。
許多人都很擔心自己是溫水中的青蛙卻不自知。那麼在組織的水溫開始升高時,如何能感覺到組織的問題,自我警惕,當個事前的諸葛亮呢?其實從觀察公司日常的工作性質,主管的管理的方式,公司作業的流暢性與部門間的協調順暢性等角度就可以當測溫器了。
若將組織所處的溫度狀態,用紅、黃、綠、藍四個燈號來顯示嚴重度,第一級是接近沸騰的紅燈,第二級是開始冒煙的黃燈,第三級是有點冒泡的綠燈,第四級是常溫的藍燈。
企業如何留住好員工,許多人總是抱怨由於國內薪水過低待遇不佳,所以留不住好員工。從員工需求的層次來看,留住員工不一定只有花錢一途,更多時候如何讓員工覺得被認同,受重視,感覺能自我實現才是重要的關鍵。
員工被認同這點,東方主管與員工的對話,總是批評多於讚美,挑毛病多於鼓勵,在東方的企業文化很少聽到主管讚美的聲音,好像太讚美員工,會讓主管威信降低似的。這情況就像學校的考試,總是要讓學生感覺很難,全班考得低分才算成功。老師認為學生拿到低分,下次才會更用功,其實不知道經過幾次的打擊,學生不是信心大失,就是乾脆放棄;尤其是音樂與美術這類術科,老師好像分數打得越低才能代表老師的程度越好,表示學生的水準離老師還很遠,但是卻造成學生容易氣餒,不想努力向上。
由於台灣永續能源基金會的推動,加上政府機構對上市櫃公司的要求,企業社會責任(CSR)目前在台灣已成為顯學,有錢的企業進行節能減碳、培育青年,推動公益;沒錢的企業到育幼院做義工、辦捐血、淨灘等,企業各出奇招,好像是花錢比賽。有家雜誌社還以企業的CSR支出金額占公司營業額比率多寡,當做評核企業CSR分數的項目之一,好像錢花得越多才越是良好的企業公民似的。
其實CSR關心的議題主要分成經濟、環境與社會三個面向,而這三個議題,牽涉的主要利害關係人不外客戶或消費者、股東、員工、協力商或供應商、地方政府或所屬的社區等五大對象。因此從議題來看,不管是公司面的永續經營、公司治理;環境面的生態保護,節能減碳;社會面的法令遵循與社區回饋;要讓股東,客戶,協力商或社區滿意,通通還是要必須透過員工去完成,因此先能關照員工,提升員工的技能,不才是企業要執行其企業社會責任的第一課嗎?
有些公司會定期做員工的滿意度調查,但是調查後,常是員工不滿意,老闆更是不滿意。老闆覺得公司已經盡力在照顧員工了,員工不知感恩也就罷了,怎麼還這麼不滿意呢?
關鍵點就在一般老闆會覺得員工要的就是錢與休假,要的就是「事少錢多離家近」,其實這只對了一半。薪資福利是員工滿意度的基本要件,但並非唯一要件,何況薪資福利這一項,你怎麼做都不可能讓員工感到滿意,所以這一項只要不求失分就好了,要想得分,需要從員工的自我實現,受尊重與成就感三要項著手。這包括:
在外商工作過的人,對外商印象最深刻的大概就是人員對待與培訓。一般對外商的印象就是高薪高壓力,其實外商與台商在人力的運用上,從一開始的觀點就不一樣。外商的人員管理偏重以「人」為中心,台商的人員管理偏重以「事」為中心;外商把人事部門稱為人力資源部,是把人視為「資源」之一,注重人員的表現好壞和未來的潛力,台商也把人事部門稱為人力資源部,但把人視為「成本」之一,注重的是人員薪資的高低和忠誠度。
在人員的任用上,外商在面試後會評估應徵者的經驗及未來的貢獻度加以核薪,每個職級薪資的上下限較寬,能接受技術好的部屬薪資高於行政主管;台商則是希望先看到表現,再視表現的成果,考慮是否給予其要求的薪資,每個職級的薪資上下限較固定,會考慮上下階人員的薪資距離,更不用說部屬的薪資高於主管。從任用上就可以了解:外商是「先給予再要求」,台商是「先要求再給予」。
每到一家公司或接管部門時,要了解現有主管的能力,除了其日常的表現外,還有一個可以觀察的重點,就是部門內現有部屬的能力水準。一般所謂「強將手下無弱兵」,但是更常看到的是,許多主管常是忙得不可開交,或像隻花蝴蝶四處飛來飛去,但部門內就是沒有部屬可以分憂解勞,部門事務也好像只有主管一個人進入狀況,導致凡事非他不能定案,公司內跨部門的會議,除他或她以外,沒人可以代理,所以常要配合他的時間,不然會議就沒有辦法進行。
理論上部門是個團隊,應該是主管有能力,全體部屬也有能力,如此部門才能往前邁進嗎?問題出在哪裡呢?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這些忙碌的主管,底下部屬常是能力不怎麼樣。原因何在?
年關將屆,許多公司的面對低迷的景氣開始縮編,嚴重者如復興航空、法蝶寢具等無預警的關門,更是讓人心驚膽跳,不知何時會輪到自己,年輕朋友問我應該如何應對,我總是建議做「最好的準備,最壞的打算」。
最好的準備,就是平時就要不斷的增進自己的技能,也就是自己除了深耕主要技能外,還要培養其他的第二技能、第三技能、甚至是第四技能等。如果每個人都把企業當大學來念,每四年不都應該取得一項新技能的學位嗎?所以當你工作十幾年,你至少應該精通三個以上的技能才是。所以在公司內同一項工作,做了三、四年後,都應該要轉做別項新工作,這是讓自己不斷學習的好方法,也是幫自己在做最好的準備。
目前最熱的名詞大概就是大數據了,許多公司總是期待利用大數據,可以提供外部市場的分析,消費者喜好分析,季節與銷售績效等分析;但是有數據庫就能分析出資訊來嗎?大家都知道有了資料,要變成資訊,進而變成有用的知識,甚或是智慧,其實還是全賴經手人員對於資料,有無好奇心,敏感度與想像力。
周處是三國東吳末期和西晉時期的義興人,他年少時兇悍粗魯經常欺負別人,義興百姓苦不堪言。
一日,村中出現了南山猛虎和長橋蛟龍,村民人心惶惶,周處自告奮勇前往除之;當他除了猛處及蛟龍之後,回到家裏知道他離家三天,人們以為他死去,都很高興,這件事使他驚覺自己平時的行為是如何的被人們所痛恨,且赫然已成為村中的第三害,這是大家都讀過的歷史故事。
年底將屆,媒體調查年後想離職的原因,有薪水太少難過活,沒有晉升機會,公司沒有前景,沒有加薪,主管難相處,不喜歡現在的工作等;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都可以理解,薪水太少是溫飽的顧慮,公司前景不佳是安全的顧慮,主管難相處是無法有歸屬感與被重視感,不喜歡現在的工作是無法達到自我實現。
而年後換了工作,是不是這些需求就可以得到滿足呢?我看也不會;問題點出在哪裡?其實問題還在自己本身,也就是說自己本身想要的是甚麼?本身現有的工作經驗與技能是市場需要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