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1405.JPG國內許多高科技業公司都將總務課改為員工關係課,主要訴求是想從被動服務員工,轉為主動關懷員工,提升員工的滿意度,增進員工關係,促進勞資雙方的和諧。因此員工關係課每年固定舉辦如年終尾牙晚會、員工旅遊、親子運動會、園遊會、烤肉活動、籃球壘球乒乓球賽、電影包場欣賞、KTV大賽,甚至是認養公園人行道、淨山淨灘、拜訪老人與育幼院等活動。雖然每年固定舉辦,每次活動都有做員工滿意度調查,但是否有效促進員工關係?反倒因為固定進行,變成公司常態性活動,許多員工習以為常,當成是換公司必要詢問的福利項目,而公司也是每年編列預算,視為固定的支出。

舉辦這些活動,是否能增進員工關係呢?其實不妨先思考一下:

1.員工關係的促進對象為誰?除了員工本人,員工眷屬,如配偶、父母、小孩是否也是關心對象?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1167.JPG六月,又是開始換工作的熱季。最近面試有經驗的人員,最後詢問有甚麼問題要問時,許多應徵者都回答沒甚麼要問的,感覺他們是把最後可以推銷自己的機會放棄了。

對剛畢業的新人來說,回答沒甚麼要問的,還可以接受,畢竟他們初入社會,比較關心的是,不外是上下班時間,公司的薪資福利等基本的工作條件,這些網頁可能就有答案了;但對已經工作數年的有經驗者來說,回答沒甚麼要問的,並不適當;原因是,面試是聘僱雙方的溝通,而不僅是聘方單向的詢問,回答沒甚麼要問的,感覺你並不是有備而來,不然就是對這工作或公司本身沒有先做一番思考,所以不知問甚麼。

另一種應徵者的回答是,我要問的問題,在第一輪的面試時已經問過了,所以沒甚麼要問的;這個答案也有商榷餘地,因為來面談的人職位、部門應該都不同,因此針對不同職位的人其實可以詢問不同層次的問題;對董事長或總經理,你可以詢問公司利害關係人在他心目中的優先順序;對部門主管你可以詢問,部門三至五年的計畫;若你能讓每個面試者都留下好印象,你的加分不也越多嗎?因為問題的本身就代表應徵者本身視野的高度與工作經驗的獨到性,乃至於對自己的信心程度。所以面試前必須準備,有什麼問題要問的。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0647.JPG初到科學園區某面板公司負責資訊處時,公司內的生產製造系統(MES)沒有部門要接管。生產單位認為他們的工作是生產,資訊系統應歸資訊處負責;資訊處認為這是生產系統的一部分,應歸生產管;後來我決定由資訊處接手,部門同仁紛紛提醒我,這是件非常吃力不討好的工作,質疑幹嘛去接手。我當然知道在高自動化的光電廠裡,每週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時生產線都在運轉,只要生產系統一出問題,小者生產線良率就降低,大者產線需停工,產品會出不來,這對要上市櫃的公司都是大傷害,也因此只要系統稍有問題,高層關切的電話就會打來。但是不接這種業務,資訊單位要在這種高科技的公司如何能占有一席之地呢?

許多部門主管常抱怨自己的部門在公司內不受重視,問題出在哪裡呢?非常簡單,就因為你部門的工作在公司每日整體的營運不具重要性;換句話說,若自己部門的業務停擺,公司是否照樣可以接單做生產,照常出貨收貨款?如果是的話,那就表示你的部門在公司整體的營運中並不是必要的一環;也就是說公司在分配資源時,你並不是必要的開支之一,所以你常就會要人沒人,要錢沒錢,如此要如何為人員爭取調薪與晉升呢?

在傳產公司的業務部門,業務做得再爛,也沒有人說要縮編,為什麼呢?因為公司缺了業務人員,就無法接單做生產,所以對業務只能多加忍耐;在光電研發公司裡,不管這研發工程師技術如何,各個都是寶不能得罪;在生產導向的石化公司,生產主管講話一定最大聲;在零售配銷業裡,商品採購與開發可是老闆的重心;這表示一個部門若在公司的營運中占有一席之地,你做得不好可能還沒事;反之部門的重要性若是可有可無,再如何努力表現,公司不景氣時,都可能是開刀的對象。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7787.JPG

台灣的中小企業所面臨的問題繁多,財務、業務、技術、管理等都是,但檢討起來若要能有效解決,最後幾乎都歸究在同一項,就是人員素質不佳,經驗不足。而台灣的中小企業為何吸引不到素質佳,有經驗的人才呢?主要的原因在於:

1.中小企業知名度不高,對應徵者未來的履歷沒有加分效果。因此新人寧願去高知名度的公司當個小和尚,將來跳槽好歹也是系出名門,彷彿鍍了一層金,能為自己沾光不少;就好像畢業於名校,不管自己是第幾名畢業,總存在一定的光環。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2029.JPG

「破窗理論」(Broken Windows Theory),是美國威爾森(James Q. Wilson)和凱林(George L. Kelling)兩個研究犯罪學家在1982年所提出。該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個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未得到及時維修,當窗戶破了沒人修理,路人經過後一定認為這個地區是沒人關心,沒人會管事,別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因此引發更多人打破其他的窗戶,於是從這棟大樓開始蔓延到整條街,擴散到其他鄰近街道。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

也就是說,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就會誘使人們仿傚,甚至變本加厲。台灣許多一、二十年的公司無法提升體質,團隊缺乏紀律,原因就在公司的破窗效應不斷的蔓延。最典型的案例就是: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0643.JPG   許多公司推行KPI會遇到許多問題,包含部門如何承接公司的策略轉為部門自己的目標,部門目標如何往下展開到課階目標,KPI要設定什麼內容,KPI的分數如何計算,實際的績效如何評分,如何連結到個人調薪與升遷等等問題。但這些問題,做過一次後就會逐步熟悉。反而若是看到下列三個現象,其實立即可以知道公司推行KPI不會成功,連帶也可以看出公司的管理問題所在。

一是主管人員不知道部門要訂定什麼項目來當部門的KPI;二是主管訂定KPI後,定期的檢討中不知尋找改善點;三是年終考核時,最高主管還是憑印象分數及人情來調整員工的績效分數。

          主管不知道部門要訂定哪些項目當部門的KPI,表示主管並沒有掌握到部門未來三到五年的方向與工作重點,也表示主管不知道現有部門的問題所在;主管不知部門問題所在,表示部門主管可能有專業經驗但沒有管理經驗,他的工作經驗還是侷限於自己過往的專業領域,對未來發展缺乏規畫能力。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0516.JPG

        農曆年後許多人會想跳槽,因此也會做許多面試的準備。網路有許多面試須知,教導如何為自己加分的方法,其實人資主管在面試時,雖說有很多評估的項目,但是在核給薪資時,還是回到下列三項基本的考量:1.應徵者過往工作所屬產業,是否與公司產業相關? 2.應徵者過往工作經驗與技能,是否與所應徵的工作職務要求相關? 3. 應徵者是否具備專業證照或公司目前所需技能的認證?

一,所謂產業的相關經驗,就是應徵者是否了解產業的特性與製程。基本上產業的特性,若用客戶類型來分類的話,可以分成B2B與B2C兩類。B2B面對的是工業用戶,B2C面對的是最終的消費者。客戶類型不同,公司內部作業重點也不一樣。B2B的公司大多是製造業,注重員工對產品相關工作技術能力與創新能力,B2C的公司偏向零售業,注重員工面對消費者的對應態度與服務品質;因此兩者公司的員工要互轉就較困難,採用率也不高。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擷取.PNG

每家公司做完員工的績效評核後,都會聽到員工覺得評核不公的聲音,甚至辭職走人。績效評核如何做到讓員工覺得公平客觀呢?

員工會覺得評核不公,我覺得主要來自三個因素。第一是員工的因素。幾乎每個團體約有80%的人,會自我感覺良好,自認自己是團體中表現頂尖的20%的人,因此對於自己不是前20%的績優人員已經覺得不太能接受了,若被評定是後20%需要改善的人員那更是跳腳;第二是部門主管的因素。一般主管對所屬員工平時的工作內容不甚清楚,覺得表現不佳時,也沒有立即做回饋,等到評核時又講不出個所以然來,員工當然感覺不夠客觀;第三是績效評核的過程,從選定用什麼項目來評核員工,選定的這些評估項目相對部門他人的工作難易度是否一致,到完成這些項目的分數計算方式,若主管並沒有用心思考,在執行時就易受員工詬病。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0948.JPG    2015年8月18日經濟日報的社論「落實生產力4.0,政府效能須先4.0」裡面提到,生產力4.0的口號響徹雲霄,儼然成為台灣產業出路的救贖,工業、服務業甚至農業都面對4.0的大趨勢,但在達成生產力4.0的方程式中,還有個一樣重要的環節,就是政府執行效能也要跟著4.0。政府對產業生產力瞭如指掌,但對本身的生產力卻似乎模糊不清,中華民國每年花1兆台幣請了數十萬公務員,到底效率如何?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在台灣現有的企業。不管是製造業、服務業甚至農業都面對4.0高階主管要求員工要有所對應,但是主管本身是否了解到底要如何對應呢?

        目前所謂的工業4.0講的是第4次工業革命,範圍涵蓋機械、物聯網及大數據等。蒸汽動力帶動機械化生產是第一次工業革命,電力帶動大規模生產是第二次,第三次是資訊化,第四次是智慧製造。也就是機械透過物聯網結合大數據,智慧機械依據大數據提供的資料做判斷,智慧機械做出的東西,透過雲端或物聯網傳送到大數據進行分析及調整,在遠端進行遙控。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2888.JPG

                                                                             總統大選後檢討國民黨敗選原因的聲音不斷,同時許多高階主管跳出來說要競選黨主席。其實任何組織會崩壞的根本原因,就在組織內有太多不適任的既得利益者,尤其是高階主管。國內企業常就看見許多不適任的高階主管,占著位置不放。這些主管不是年資已久的開國元老,就是老闆的家族或親戚。只要在同一組織浸泡一久,主管就會出現下列現象: 

       一是不把公司當成是一個有機體來栽培,希望組織生生不息,而是把公司當成是自己私有的財產在看待,公私不分。由於這類主管與組織相處久了,很自然就把組織視為自己所生的小孩,因此雖然公司可能已經有二、三十年了,但在這些人的眼裡,仍覺得是小孩子,需要自己的照顧,擔心自己離開就會出問題。

       二是這些主管的知識與技能並沒有與時俱進,因此常自以為是,卻因自覺自己很了解公司,所以公司經過了數十年,作業方式還是相同的一套;彷彿就像一些大學老教授,講義數十年不更新,卻自覺是自己的心血結晶,幻想會自動加值歷久而彌新,不知道早已過時。

文章標籤

陳漢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