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些年輕人勇闖大陸,同時也有年輕的同事,想到大陸工作。不過他們比較關心的是薪水的加成,返台的次數,公司提供的食宿等。台灣的經濟狀況長期來看,去外地工作已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除了薪酬福利之外,下面這三大問題,應先想清楚,或許更有助於自己的選擇。
第一是自己對要去從事的工作,其未來的延續性。
所謂工作的延續性,簡單說就是要去做的這個工作可以做多久?未來在其他公司還有機會嗎?如果不能延續時,可以轉換做怎樣的工作?
最近看到一些年輕人勇闖大陸,同時也有年輕的同事,想到大陸工作。不過他們比較關心的是薪水的加成,返台的次數,公司提供的食宿等。台灣的經濟狀況長期來看,去外地工作已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除了薪酬福利之外,下面這三大問題,應先想清楚,或許更有助於自己的選擇。
第一是自己對要去從事的工作,其未來的延續性。
所謂工作的延續性,簡單說就是要去做的這個工作可以做多久?未來在其他公司還有機會嗎?如果不能延續時,可以轉換做怎樣的工作?
公司許多同事工作久了以後,就會出現倦怠感,遇事抱著可有可無,事不關己的方式在工作。會造成這樣的狀況,原因很多,可能是對重複的工作內容不感興趣,對主管的管理方式有意見,對公司的規定辦法反感,對部門間的本位主義不適應,對合作的同事不認同等都有可能。
但是若是抱著日復一日的態度過日子,抱著得過且過的方式工作,自己每月領薪水,但量力而為,表面看來好像是占了便宜,但其實是公司與自己兩敗俱傷。公司受傷的是,付出的薪資無法有更多更好的回報;自己受傷的是,沒有因為去承擔更多的工作內容,喪失了更多磨練與學習的機會,只是停留在原地踏步,當然非常可惜。
其實仔細來想,自己工作若做得越多,不管最後是順利完成或失敗收尾,對自己都是難得經驗的累積。做自已以前沒有嘗試過的專案,是種經驗;被調到新部門工作,是一種經驗;販賣新產品,拜訪新客戶,只要自己願意用心,都一定可以學到經驗。而這些經驗,當你離職時,是不需繳回公司的,也是無法繳回公司的。自己的經驗,自己帶走,未來只要是其他公司需要的技能,就可以幫自己調薪,換新工作,甚至獲得晉升,何樂不為?何需以怠惰的心態來應對,弄得兩敗俱傷?
如果要了解一家公司的管理水準到什麼程度,可以看哪些地方呢? 其實從公司每月定期開會使用的報表,大概就可以了解這家公司的管理層次了。因此我在面試時,常問來應徵的部門主管,你的部門每月定期製作哪些管理報表。
沒有定期產出報表的部門,公司大都規模不大,或是管理不上軌道;這種公司基本上大都也沒有設定部門的目標,KPI甚至是年度預算;至於有定期產出報表的公司,從報表的內容,大概可以分成三個層次。
第一種是統計過去。公司每月耗用的人力,花在製作銷售統計表,物料庫存明細表,每月應付帳款,庶務費用的報銷等,這些已經發生的資料,我稱是在管理過去。統計過去的資料是必要的,也是基礎工作,只不過管理報表如果停留在統計過去的資訊,看來就像是用後視鏡在開車,對前面的路途沒有想法,完成是憑過去的感覺在行動。
公司內部或市面上常有課程是開給生產製造、工程研發等非財會主管,有關如何編製預算,閱讀財務報表的課程;也有開給非人資主管,有關人員面試技巧,勞資相關法規的課程,但開給非資訊主管,有關電腦資訊作業相關的資訊課程,倒是很少看到,也不見於公司內部的教育訓練課程裡。
導致許多組織的資訊部門,面臨公司內部的部門主管因為對資訊作業的不了解,覺得資訊部門的程度不佳或是服務不好,對資訊部門抱怨連連;而資訊部門也怨聲載道,覺得公司的使用者是電腦白痴,提出的電腦需求完全沒有資訊作業的基本概念。
更糟糕的是公司的最高主管大多並不了解電腦如何作業,因此對部門間的資訊糾紛,完全無法仲裁;偏偏現代許多的管理報表與作業,已經不可一日無電腦了;面對公司的電腦硬體設備是否必須採購,維護是否需外包,應用軟體如何評估,功能如何選擇,資訊安全如何考量等,因為沒有一定的認識與了解,很難下決定。
很多人稱羨台塑的作業辦法,表單規範流程十分完整,為何會如此完整呢?首先是王永慶先生追根究柢的要求,養成了企業的文化;因此台塑內部若在執行工作,覺得作業有不順暢,需要調整時,總經理室的幕僚就會召開會議,連同電腦人員也一起參加;如此作業表單一改變,電腦系統也會跟著修改,大家習以為常;我二十幾年前在電腦單位時曾開玩笑的說,台塑各項作業規範,感覺上是三個月一小改,六個月一大改,所以電腦系統維護人員對公司各項作業辦法十分熟悉,很多變更的細節也很清楚,使用單位對作業的改變,也習以為常,認為持續的調整是必要的,沒有人會抗拒。
後來在外界當管理顧問,協助導入企業的ERP電腦系統時,第一個要面對的問題,都是公司現有的作業流程與表單作業,要如何配合電腦作業。主要的難題幾乎都是,少有員工同意改變現有的作法,大部分都是要求電腦單位,設計的電腦作業方式來配合現有的人工作業方式,不管現有的人工作業方式是否順暢合理。
照著現有的作業方式進行電腦化,作業方式不見得會順暢;但有些公司從其他公司聘來的主管,也都想要照著他舊有公司的作法來做,每個人習慣自己的作法後,常自認為那就是最佳的作法典範(Best Practice),因此常造成越是後段作業的部門,如會計單位,作業越是越是繁瑣。
台灣企業經營的問題,你只要待過幾家公司,大概都可以看得出來,不是研發的創新不足,就是生產品質有問題,效率不佳,不然就是缺乏品牌,只能停留在代工,就只能走上cost down的路途。也因為走上cost down的路途,公司就從台灣,搬移到大陸,從大陸搬移到越南,印尼,甚至印度、非洲去了。
當大家都在質疑台灣企業的老闆們缺乏策略,不知創新時,我覺得台灣企業經營的問題,同樣也出現在台灣目前的員工身上。
如果把個人也當做是一家企業時,經營自我與經營企業其實沒有什麼兩樣。經營自我,每個人其實也需做研發,生產,品牌;怎麼說呢?如果把每個人上班所做的工作,當成是個人所接獲的訂單時,如何把工作的內容做突破性的改善,推陳出新,更有創意,不就是需要研發嗎?如何把自己工作的內容,在最短的時間完成,做出最佳的品質,不就是生產問題嗎?如何讓自己的工作績效獲得主管的信任,贏得信賴,做到有口皆碑,不就是在創立個人的品牌嗎?
許多人資的部門願景都寫著要能成為企業的策略夥伴。從企業整體營運的角度來看,任何一個部門都應該要扮演企業的策略夥伴,不僅僅只是人資;研發,生產,品保,業務,甚至採購,物流,資訊,會計,財務等,哪一個單位,不都應該是企業的策略夥伴?倒是我常開玩笑的向部門主管講,如果今天你們部門不見了,公司仍然可以營運,接單、生產、出貨、收款不受影響,那你們部門的存在價值可能就要注意了。
所以不管是哪一部門要成為企業的策略夥伴,我覺得基本問題在於,企業在制訂策略時,這部門主管有參與嗎?如果沒有參與的話,如何能了解公司未來三、五年的營運方向呢,要想扮演企業的策略夥伴,當然就更加困難了。
舉例來說,公司若策略性的決定,未來三、五年的重心是放在亞洲新興國家上,人資如果不清楚的話,當然就無法先對這些新興國家的勞動法規,出差或派駐的勞動條件先收集資料;無法掌握先機,自然就無法成為策略夥伴,甚至連基本的年度訓練方針都搞錯了,要開的語言課程,可能是越南文,印尼文而不是英文了。
到一些公司當顧問,常會看到辦公室或工廠的牆上,鐵皮屋的外圍,天車的橫樑,大大寫著”安全第一,品質至上”。在生產工廠,安全與品質這兩個目標其實是有點互斥性的,顧到工作環境的安全,作業人員的安全,有時就會影響產品生產的速度與品質。雖說要這兩項都要兼顧,但有時安全與品質不能兼顧時,我常會問現場主管,第一若只能有一個時,你們是選安全第一,或是品質第一?
安全第一,就是現場主管或生產線的人員,在生產過程中,發現有作業安全的疑慮時,被允許可以把生產線停下來,不管當時是否會影響產品的品質;品質第一,就是現場的生產主管或操作人員在生產時,發現有安全的疑慮,但會影響到的產品的品質,他會先向上級請示,是否要繼續生產,在沒有獲得指示前,仍然繼續生產。
大部分的現場主管都沒辦法回答,因為這些標語,是公司拿來張貼用的,公司沒有做什麼說明,大家也不去深究,就是當成裝飾品,貼好看的。
過完年後,有員工離職,也有主管離職。雖說人來往人往好像是台灣企業的常態,但看到新到任不久的主管離職,總是會引起大家的議論。有人責怪公司環境不佳,也有人質疑新主管搞不清狀況。
其實去一個公司當舊部門的新主管,就是俗稱的空降部隊,空降前與空降後是有層層的功課,需要先了解的。
空降前,首要應是對空降職缺的探討。這職缺是新設立的,還是已有前人離職的懸缺。若是新設立的職缺,設立此職缺的目的為何?公司對此職缺的期望是什麼?